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与个体行动者特征相关联,也与国家住宅政策相关联。以住宅福利的政策满意度来表征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状态,运用统计数据形成回归模型,从模型中可发现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提升的途径和可能的模式,也可验证中产阶级住宅福利作为一种高起点的职业福利的本质假定。在提升住宅福利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存在着因其住宅福利与职业的关联而对职业稳定性的忧虑,也存在着当前政策框架下住宅福利的代际传递加深福利鸿沟的隐忧。  相似文献   

2.
在既有的有关民众维权抗争研究中,研究者构建了诸如"依法抗争"、"以法抗争"和"草根动员"等解释框架用以解释民众的维权抗争行为,但这些框架大多突出民众视角,是建立在一种维权范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表明,这些解释框架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此,本研究尝试着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即策略性均衡,从国家与民众互动的视角进行分析,凸显的是民众维权与国家治理的双重范式。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劳工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认识到改善劳工福利与抗战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它不仅能够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还能够巩固国民党统治,调和劳资矛盾,增加生产,适应战时需要等,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劳工福利的举措,从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到制定一系列法规,并采取了实施工矿检查和<职工福利金条例>,设置职工福利委员会、职工福利社等重要措施.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支撑了抗战,使劳工福利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国民政府的劳工福利政策贯彻乏力,劳工的福利水平依然低下.  相似文献   

4.
受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为维持福利政策的运转,西方国家的跨国剥削出现了新的动向:资本输出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和贸易霸权维持国际不平等交换,西方民众隐形剥削发展中国家劳工移民。分析西方福利国家的阶级关系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国家建设并未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他们仍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而以剥削为基础的西方福利国家模式也无法广泛推广。西方福利国家模式有着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它赋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党政府在布莱尔时期进行的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英国从"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这一改革主要涉及工作福利、未成年人社会福利、教育和培训政策这三大方面。改革初步达到了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改变社会福利观念、重建社会公正的政策目的。在布莱尔之后,这种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社会投资国家"模式仍需面对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全球联系日趋紧密和传统社会发生深刻变迁的大背景下,对欧洲福利国家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多维度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洲福利国家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希冀为考察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欧洲福利国家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丁超  李良玉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95-98,113
德意志帝国时期,以劳工问题为集中体现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工人运动发展势头迅猛。帝国统治者采取了“皮鞭”加“蜜糕”的劳工政策调节劳工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学说为分析这一政策内在逻辑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托克维尔对公共慈善(福利国家政策的前身)的探讨起源于他对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关注。他对于公共慈善有着一种变动的观点:最初,他对公共慈善持批判态度;然后对其表现出了有限的肯定;最后表现出了对于公共慈善的积极肯定,这种肯定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重大突破。托克维尔在公共慈善上的态度转换反映了古典自由主义者对于福利国家政策的游移态度,从这种态度上可以发现托克维尔在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想转型中的先驱地位,折射出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内外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它们把凯恩斯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为基本国策,普遍推行“福利国家”政策,采取诸如失业救济、最低工资标准、医疗卫生保险以及退休补助等福利措施,来缓解劳资矛盾。个别国家如瑞典甚至出现了所谓“终生福利”,公民的生活“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包了下来。一时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种现象,就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大肆宣扬的所谓“福利资本主义”,或者叫“人民资本主义”。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呢? 目前就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来说,“福利资本主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垄断资本的高工资、高福利、高物价、高消费的“四高”政策来“改善”工  相似文献   

10.
浅议福利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国家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具有历史性.当前国内对于福利国家的研究多局限于内涵、欧洲经验、危机弊端等方面,对福利国家的产生原因及背景分析较少.迈克尔·曼的"IEMP模型"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据此,福利国家的产生可以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四种权力来源描绘了福利国家诞生之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催生了福利国家;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当这四种因素部分地制度化为某一支配性结构时,这种支配性结构在某一时期就表现为"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11.
英国教育福利政策在其福利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几番变革.经典福利国家时期推行了“国家主导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社会公平优先”作为政策伦理诉求;福利国家紧缩时期推行了“市场主导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市场效率优先”作为政策伦理诉求;社会投资国家时期推行了“混合治理范式”教育福利改革,将“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平衡”作为政策伦理诉求其对于后福利时代我国教育福利事业发展的启示是:发挥“政府一市场一家庭”多元混合教育福利治理的合力作用;追求“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平衡”教育福利政策价值目标;将教育福利作为破解我国儿童贫困代际传递难题的根本途径等.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但是,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特征导致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我国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来解决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一项重要政策的实施,阐述了食品认证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福利改善的条件等。在福利分析框架下,重点研究绿色食品认证对社会总福利水平、消费者及生产者福利的影响,考察了绿色食品认证前后经济福利的变动,并给出了消费者、生产者福利改善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城堡》的政治、社会、宗教寓意往往被人们首先识破和阐发,但在主人公K殚精竭虑的抗争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困惑和道德苦衷呢?在小说人物复杂交错的关系之间,K既彰显出策略的灵活和抗争的坚韧,又流露出对人性善恶的强烈关怀和介入,而这种道德关注正是《城堡》"抗争"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K深陷其中并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缘由。小说中K为生存的意义与合法性而进行着悲剧性抗争,卡夫卡借助"目光"这一复杂而鲜明的象征性人格姿态以及K与几位重要女性的交往过程,倾心构筑出一种道德框架,并揭示出这种道德疑难与人物命运毁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西方福利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福利国家的普及性原则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原因在各种福利欺骗行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全球化的冲击,福利国家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在整个福利国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这种不公平也是福利国家改革的一大难题。作为福利国家改革的中坚理论,第三条道路似乎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作为指导未来近10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儿童福利理念和发展战略。对该政策文本的分析表明,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从保障性目标向支持性、发展性目标转型,以儿童保护为重心、以专门性政策为主,在制度建设的引领下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的基本特征。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儿童福利需求普遍化和多样化以及国家亲权理念普及的合力下,我国儿童福利正朝着适度普惠、专业精准、法治的战略方向迈进。当前我国儿童福利的短板集中在家庭福利领域,未来应重点探索协助家庭科学育儿的政策措施和适合我国家庭的儿童福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申新三厂的福利改革即"劳工事业",最大的亮点就是被誉为"树国内工业界模范"的劳工自治区之设,"凡工人自出生至老死,均已顾及"。从"打工妹"的角度而言,涉及住宿管理、教育设施、医院之设、合作事业、兴建多功能大礼堂等诸多方面。申新三厂的福利改革成效显著:保证了出勤率,在给"打工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工业生产得以正常运转;激发了"打工妹"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缓和劳资矛盾,改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风气的改良。但改革也使"打工妹"付出了代价:一些"打工妹"失业而成为改革的"牺牲品";"打工妹"行动自由受限;增加了"打工妹"的经济负担。尽管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的福利改革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成效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在没有政府扶助的情况下,自愿投资建设较为系统的福利设施,组织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劳工自治,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面对持续的高失业、凯恩斯主义就业政策失灵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等共同挑战,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并没有像英美国家那样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就业政策,也没有像瑞典等北欧国家那样选择合作主义的就业政策,而是选择了一种以维持传统欧洲社会模式、缩减劳动供给和劳动力市场边缘灵活化改革为基本特征的保守主义就业政策。这种保守主义就业政策的选择,从根源上来讲,是与欧洲大陆国家社会团结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治理结构和其政治可行性相适应的。在现实中,这种保守主义就业政策的实施在保持欧洲大陆国家社会凝聚力与和谐的同时,也面临着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45年英国大选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界标。时值政治巅峰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被选民抛弃,工党出人意料地执政。这次大选的政治意义在于奠定了战后保守党和工党争雄政坛的格局。工党执政期间极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工党下台后留下的遗产———“福利国家”政策,被历届政府所承继  相似文献   

19.
试析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 ,也是最早着手构筑“福利国家”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十九世纪的一系列社会立法和本世纪初劳合·乔治自由党政府的全面社会改革 ,英国在二战以前就已经确立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当然 ,“福利国家”作为一种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紧密结合”① 的国家制度确立还是在二战之后 ,其中包含着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进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也确实起到了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积极作用。但是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 ,“…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辩论中,一种理论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即许多跨国公司将把业务转移到劳工成本最低的国家,但这种劳工成本不仅仅是工资成本,重要的是交货时的单位成本。这种单住成本也包含了与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的材料\能耗、岗位培训。管理投入等。因为往往在工资很低的地方,生产率也很低一其结果是虽然每小时工资成本很低,但单位成本却不低。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欧美发达工业国的加工业、装配业从本土向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继而向我国大陆转移的轨迹,便留下了工资成本的深深烙印现在,我国沿海省市的外资企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