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民俗学将向何处去?这是民俗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民俗学要想走出困境,对社会和学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必须树立新的学术品格,对社会有所担当.从"历史学"转向"当代学",将民俗研究导入当代社会,直面当下社会的变迁;从追溯历史、重构原型、回归传统,转向关注现实、关心人生、阐释社会、服务当今社会.让以研究"古代遗留物"为开端的学问转向以研究当下现实社会习俗为主的与时俱进的学问;让以"民间文学"、"口头传承"为主体和"历史考据"、"原型重构"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民俗研究传统,转向以"当代民俗"、"现代传媒"为主体,以"整体研究"、"综合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新民俗研究.民俗学的这种当代性建构需要民俗学学者们具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并非是传统民俗学研究范式难以解读新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而是在社会剧烈转型中未能探索出独特的知识生产机制和表述方式。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并非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贯穿学科发展历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进行呼吁和研究,而且需要对中国民俗学学科进行知识社会史梳理,并且需要将当前相关讨论纳入长时段学科发展史中讨论。新时期,在民俗学者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多年酝酿与探索,最终形成实践民俗学概念。尽管目前此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深度共识,但就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应将其视为民俗学学科危机中的一次转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女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民俗学语境,至五四时期,民俗学中的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民俗学向度对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研究进行梳理,以探寻中国女性研究的某些特点与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6.
赵星 《考试周刊》2014,(59):18-19
戏曲民俗学从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已经进入大学讲堂。戏曲民俗学的讲授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一个前提"——戏曲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个中间环节"——地方曲艺是戏曲与民俗之间的纽带;"一个立足点"——本地区的戏曲及曲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戏曲民俗学的教学目的及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俗文化的专门学科,其自肇始,就与我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民俗学教育的发展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在迅速成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分析了民俗学与高职教育的相互需求关系,提出高职民俗教育是我国民俗学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设计了民俗学走向高职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湖南民俗学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历经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局面。其中,以傩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民俗研究和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研究名列全国前茅,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及民俗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湖南民俗学研究与全国的发展态势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国内外的学科大势,尤其需要在范式转型、主攻方向、领域拓展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了实践应用的道路.总之,叶大兵应用民俗学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对我国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赵景深先生《大鼓研究》一书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大鼓研究》自身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大鼓研究》一书所包含的民俗学价值。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城镇乡村,本身即具备一定的民俗学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大鼓研究甚少,《大鼓研究》一书的相关研究更是如此。本文围绕民俗特点,主要从《大鼓研究》一书的所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自身价值、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其民俗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运用广泛,民俗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现代学科,要完成其历史使命也应注重对学科群视域下现代科技的运用。目前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只处于原始起步的保存阶段,对保存后的继承、研发与弘扬则做得很少。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自主研发的三次元技术对日本传统艺能的记录、保存、保护、继承、研发和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下,他们正利用三次元技术对石邮傩进行模拟人形表演的再造,突显了学科群视域下现代科技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意义,以其为例进行论述,可在民俗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打开未来之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科学中,民俗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Folklore"("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由此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1878年成立的英国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早研究机构。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民俗学之学科重要性在当代社会表现并不明显,亟待发展;中国民俗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上存在缺憾;民俗学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真正服务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一百多年来,它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分支学科不断产生。今天,它的研究涉及到人类生活、文化的许多层面,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研究社会生活文化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对民俗学视角的运用,经历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漫长发展过程,文学创作的民俗学意识经历了一个由“自为”到“自觉”的渐进过程。文学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演进,是文学民俗学意识发生发展的驱动力。感性文学民俗学意识与理性文学民俗学意识是文学层面的民俗学意识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观照文学民俗学意识的发生发展概况及其存在状态,有助于纠正当下文学批评的民俗学认识偏颇及消除某些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俗学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体裁学遗产,这个遗产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明清民间文学体裁具有上中下三层文学交叉发展的综合特征,又能凝聚民间社会力量,雅俗共赏,能量极大,曾引起当时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他们还参与创作和从事理论评论,这使民间文学体裁的命名、分类和社会评价方式都开始产生了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承担着社会功能。到了"五四"时期,对民间文学体裁的关注变成了文化运动,并促成向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方向转变。我们今天研究民间文学体裁史的目标在于指出它对于民俗学建设的两个意义,一是从文学三层观转向文化三层观,有助于中国民俗学找到自己的理论方向,建成一门研究社会文化的科学;二是使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其中,民间文艺学的文本研究要依靠体裁学,民间文艺学的文化研究则要在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两者共同构成民俗学人文科学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