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2.
社区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是媒体发展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的产物。南湖晚报于2009年开设“社区版”,每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社区新闻。2010年,开设了报中报“社区报”,分为社区·关注、社区·市井、社区·互动、社区·网事等版面,每天出版,在地市级晚报中率先推出了“社区报”的概念。“社区报”以特定的定位、鲜明的特仁.、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市民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西方英文媒体的“9·11事件”十周年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其“纪念”与“反思”的核心新闻框架及各种次级议题,并对比十年来“9·11事件”报道框架的演变,分析框架变化背后与和平背道而驰的“脱轨”叙事特征,揭示新闻生产与文化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新霸权的文化中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4.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分析近年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在武汉公共交通领域报道的先进典型人物,分析该媒体在报道典型人物、聚焦“凡人英雄”、彰显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上的做法:选择的典型人物要能“立得住”、为人物贴的标签要能“叫得响”、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要能“传得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播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越来越多.无论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2年的“7·21北京暴雨”,广播媒体的直播报道都发挥了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直播报道的质量高低,主持人是表现者和决定者.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当对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有着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探析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报道周期.媒体的报道主题和报道态度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不同的消息来源来争夺新闻框架,恰恰相反,不同角色的消息来源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建...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人群行为及心态的震荡与变化.由于外部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秩序瞬时“断裂”,人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出现了“断流”,对社会信息的重组与传播,便成为大众媒介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四川电视台2008年“5·12”汶川地震新闻制播报道为切入点,探寻此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对报道内容所带来的建构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头版是“垮堰·爆炸·坠机惨剧不断”的大号标题和图片,内页是三个版面的“纵深报道”——“洪峰冲垮电站围堰卷走18人”,“合肥:闹事商厦一月两闻爆炸声”,“湘潭:化工厂起火数度爆炸”,“杭州:爆炸炸塌化学仓库”,“东莞:塔楼倒塌压死五人”,“南非公务机栽进湘江”……5月29日,南京一家报纸用“扎堆”的方式,集中报道了9起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灾难事故。不仅如此,该报还在其他版面上报道了“惨遭分尸 草坪惊现大腿”,“煤气一声爆 全家三人伤”,“一货车撞桥坠河1死13伤”等本市本省的灾难新闻。 我在佩服该报编辑对灾难事故报道“一个都不能少”,有  相似文献   

10.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刘娜 《中国地市报人》2012,(12):124-125
《南阳晚报》新闻专栏“独家·讲述”,因挖掘出一位位鲜活的南阳本土人物,备受读者欢迎。这些非传统意义上典型人物的报道,因彰显了小人物的大精神,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小温暖中的大意义,开创了都市报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新景观。作为“独家·讲述”的专栏记者,本文从如何“抓住人物底色,写出读者共鸣”,浅谈非典型性人物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温州“1·21”持枪抢劫杀人案是一起惊动国家公安部的涉枪大案。此案的成功告破,成了今年入春后的一条轰动新闻。2月5日,《温州日报》在“聚焦新闻”版推出“1·21”持枪抢劫杀人案侦破内幕独家新闻及相关报道,可以说是对新闻题材作多角度开采,从已经报道的新闻题材中挖掘独家新闻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0周年,各地举办了各种活动隆重纪念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九一八”误作“九·一八”,这一现象应引起新闻界同行的重视。 根据我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满足了公众对未知信息的知情权,但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公众的恐慌。自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不当报道造成的“媒介恐慌”成为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社会恐慌是媒介制造的,而媒介之所以能够制造恐慌,是由于媒介安全功能失灵和失控。①传统媒介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既做到信息公开,又发挥媒介的安全作用?本文以钱江晚报杭州“7·5”公交车燃烧事件报道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去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的两组典型人物——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和武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双双获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今春,该报率先报道的另一组人物典型——“信义兄弟”。又一次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汕头市2013年发生的“8·17”洪涝灾害灾情严重,引起高度关注。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害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本文从此次“8·17”洪涝灾害报道入手,浅析报纸在灾害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探讨如何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8.
匡载源 《新闻窗》2009,(1):46-4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4天,《人民日报》即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刊”,专门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报道的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波及的地区、党和政府如何抗震救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等。其中,“抗震救灾特刊”特别设立了系列报道——“抗震救灾英雄谱”专题,集中报道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19.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20.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今日早报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需要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投入多大力量进行报道?怎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