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分析站点的公交可达性对郊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采用居民出行OD点可达范围内的站点线路数和平均等待时间作为站点可达性指标.基于出行时间与可达范围的相关性,将站点可达性构造为受出行时间约束的分段变量.以中国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建立了包含站点可达性指标的郊区出行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站点可达性越高,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可能性越大.出行方式的选择与家庭属性和个人特征密切相关,早晚高峰和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大.郊区和市区之间的出行相比,居民通常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在郊区内出行.研究结果可以为鼓励公交优先政策和郊区的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站点的公交可达性对郊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采用居民出行OD点可达范围内的站点线路数和平均等待时间作为站点可达性指标.基于出行时间与可达范围的相关性,将站点可达性构造为受出行时间约束的分段变量.以中国厦门市集关区为例,建立了包含站点可达性指标的郊区出行方式选择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表明,站点可...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居民小汽车交通行为变化的原因有多少来自人口统计特性的变化,有多少来自城市结构的改变。 创新要点:考虑家庭成员的生活任务分工以及家庭资源的分配等对每个家庭成员出行方式的影响,构建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小汽车出行行为模型,为控制小汽车出行对策的研究提供准确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与统计理论,掌握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基于经济计量学建模方法,构建居民小汽车出行行为联立方程模型。重要结论:城市结构关系的改变在抵消了人口统计特性的变化对小汽车交通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后,小汽车交通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主要因素,建立出行者属性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的合理关系模型.所有的出行者相关属性数据均由统计资料获得,方式选择数据由蚌埠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获得.应用非集计模型来建立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与方式选择间的函数关系.建模结果表明: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与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甚微.非集计模型所推算的交通方式结构较为精确,可用于交通方式结构的预测.此外,所建模型亦能识别方式分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交通方式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南京市2012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建立了能同时考虑家庭小汽车拥有量的离散属性和序次属性的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家庭小汽车拥有量进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一些家庭属性比如家庭驾照持有数量、收入水平和居住位置对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有显著的影响,而表征家庭所在社区街道模式的变量(交叉口密度)和表征家庭所在社区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变量(是否在地铁站步行范围内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对家庭小汽车拥有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模型总体拟合度γ2和模型检验结果均表明该模型总体表现良好.最后计算了所有显著的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即解释变量1个单位变化能够引起的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林彤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6):81-85,128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是交通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交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居民出行的研究已大量展开,但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研究尚且不足.以福州市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探讨福州市居民出行方式及其年龄分异,结论得出,福州市居民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为主,出行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年龄出行考虑因子不同,35岁及以下居民,依次考虑的是距离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经济因素;36-55岁居民,依次考虑的是距离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经济因素;55岁以上居民依次考虑的是经济因素、道路交通因素、距离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费县城市居民出行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费县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费县城区居民日平均出行次数较高;与其他城市相比,费县居民出行中步行、摩托车以及电动车出行方式比例较高,这种情况与费县城市规模不大以及公交系统不发达有关。出租三轮车承担了短距离公交及出租车的职能。常住居民上班、上学的出行构成出行总量的主体,流动人口以探亲访友和劳务活动为主体。针对居民出行特点,费县应强化公共交通地位,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交运营一体化和统一管理,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实现费县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基于对兰州市4个区域520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构建过程中忽视交通需求管理要求及缺乏政策敏感性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选择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论证了其对交通需求管理的适应性. 建立包括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时间和价值3 个变量的私人小汽车-公交车离散选择模型,并通过停车收费和公交优先 2 种交通政策来评估模型的政策敏感性. 实证结果表明: 出行选择对停车收费政策敏感性不强,表现为 88. 41% 的出行者对停车收费政策不敏感; 出行选择对公交优先政策敏感性较强,表现为 67. 70% 的私家车出行者及 77. 02% 的公交车出行者对公交优先政策敏感.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具有政策敏感性,在满足需求预测基本功能的同时对需求管理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游客出行行为机理并鼓励旅游公交的使用,实现乡村地区旅游需求与交通供给的动态平衡,基于出行链和出行方式选择分析了乡村游客的公交线路偏好.利用2021年于南京溧水采集的546份乡村旅游调查数据,标定了以出行链模式为上层、旅游方式选择为中层、公交路线偏好为下层的nested log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会显著影响游客对包含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的复杂出行链的选择,选择私家车的游客对公交路线偏好的反馈较为明显;阐述了游客的社会人口属性、旅游出行特征和公交出行意愿对模型3个选择层次的影响.最后,针对类似于南京溧水的地区提出了提高乡村旅游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益是缩短地区间的旅行时间,增强区域交通可达性.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选择2004和2011年两个年份在构建公路交通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节点全域可达性、日常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省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及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区域交通网络优化和城市空间组织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聊城市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分析功能,对步行、骑行及机动车出行等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服务区域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步行方式下,只有不到1/3面积内的居民能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骑行方式下有将近1/4面积内的居民不能在15 min内享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功能,而机动车出行方式下5 min内公园绿地可达性面积仅为35.619%,且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城市公园分布相对不均衡.研究成果可为聊城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旨在提出一种大型活动期间交通管理措施制定的决策方法来引导游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转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阶段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动态作用机理及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目标导向的SP调查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和上一阶段调查反馈,对下一阶段的交通管理措施进行相应调整,直至最终达到预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交通管理措施的不断调整,世博会期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88.6%.外地游客更倾向于选择直达的出行方式,同行者属性对游客出行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方法可为未来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消费者个体行为选择的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公共交通中的公共汽车。分析天津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天津市交通的合理化建议。分析原因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公共汽车的劣势和现行居民出行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自行车的优势。且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居民时问价值”,从出行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出行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商洛市中心城区为地点,运用统计学和城市交通规划相关理论及方法,调查研究区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发现,出行次数主要受出行者的年龄、职业与个人月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出行目的主要受出行者的年龄、节假日与消费需求的影响;居民日均出行次数整体偏低,出行方式集中在机动化出行,出行时耗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时耗较长;出行时段与其他中小城市类似,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时间段,主要交通拥挤路段集中在城区中心部分.针对居民出行特征,结合交通现状,商洛市中心城区应优化公共交通布局结构,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提升公共交通工具品质,运用现代化技术支持公共交通,实现居民出行方式的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城市由于私人汽车的发展而引发了形式的巨大变革。以交通与城市形式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提出“汽车时代”城市非人性的尺度、非可持续性的土地使用、能源和环保三方面的弊病,介绍了“后汽车时代”城市的概念和构想。其中小汽车共用和服务公交方式的土地开发可以克服个人小汽车出行方式的弊病,减少城市交通机动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城市交通机动化向着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璘 《少年科学》2008,(2):26-30
"行"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出行方式也由传统的公交车、自行车发展为小汽车、公交车、地铁、摩托车和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并举的模式。小汽车虽然舒适、便利,但是人均能耗、尾气污染很大,引起了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科学家、政府官员和相关人员都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出谋划策。而对于这关系到每个人的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在不降低出行效率的前提下,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轨道交通、合作与环保驾车等对环境危害小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小城镇居民游憩空间体系研究——以菏泽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菏泽居民日常行为调查的结果,在比较居民游憩地选择的基本特征基础上,从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和空间属性角度,对菏泽市居民游憩空间体系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中特别对居民社会属性与其游憩地的选择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交通需求预测精度,综合考虑居民出行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采用支持向量机、径向基神经网络和多项logit三种方法,基于居民活动目的,建立了出行链模式识别模型,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解释因素对出行链模式选择的影响和对模型性能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总体准确度和分类准确度上均优于其他2种方法,体现了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下的识别性能优势;证明了支持向量机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多分类因素对于出行链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因素对于不同出行链模式识别精度的贡献度差异表明了细化出行链模式及探索各个模式特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支持向量机技术在交通需求预测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均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的主要活动游憩场所,对于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公园本身能否让游客容易快捷地进入,是除了公园面积、个数之外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GIS以及AHP评价方法的公园可达性分析,能够合理客观的评价福州市城市公园在空间位置上的可达性以及城市居民心理上可达性,为合理的规划城市提供参考方法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福州市的各公园分布较为合理,大部分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但仍然存在一定区域的服务空白;相较直接划分公园的服务范围,加权泰森多边形能够更好的反映福州公园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