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跆拳道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对跆拳道运动员备战大型运动会大周期中1~2月强化训练期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肌酸激酶、血尿素、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赛前运动员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强化期训练负荷达到“适应-强化调整-临战”的要求;表现为巩固性小周期时,运动员生理、生化机能指标与调整和强化性小周期呈现显著性增长(P〈0.05);赛前2周或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运动员身体机能由于训练效果的累积,处于暂时疲劳状态,有利于机体产生更大的训练适应与恢复,为激烈的比赛奠定身体机能基础。  相似文献   

2.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8,29(2):69-72
研究目的为根据女运动员的生理周期和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训练负荷。在小周期的疲劳和恢复的监控过程中,建立了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和免疫球蛋白的调整周、强度周、总平均值、个人最高均值和个人最低均值参考系。选择大强度负荷期和调整期中清晨定期测试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建立了运动员安静值和大强度负荷的均值;同时,通过3个月的基础体温检测,确定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监测过程中,得到运动员调整周、强度周CK和BU最高均值和最低均值;大负荷训练可使红细胞(RBC)、血色素(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下降,WBC、IgG、IgA水平有所下降,血清睾酮下降明显。从而得出结论:训练中应充分注意到女运动员体能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运动量;运用机能监控多指标综合纵向研究,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结果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计划的制定,使其遵循机体机能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文献资料法为基础,采用实验监测、心理测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中俄散打对抗赛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阶段的身体机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散打运动员在赛前集训的不同阶段,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血睾酮、皮质醇、免疫细胞等生化指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身体机能状况及疲劳程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这些指标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变化特征来评定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参加2015年全国皮划艇锦标赛的10名女子皮艇运动员在赛前6周训练中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尿PH值、尿比重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在赛前第6周高强度大运动量后,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含量出现较大程度的上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整体偏低,表明高强度训练产生强烈刺激,且未能在短期内较好恢复;经过积极调整后,血液指标逐步降到正常水平,部分队员尿液指标处于正常值以外;第3周适当增加训练量和强度后,训练后增加了恢复手段与营养调整,第2周继续增加训练量降低强度,部分产生应激反应,采取积极恢复方法,赛前第1周整体处于正常范围。结论:生化指标能反映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通过及时分析生化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恢复措施,能有效控制运动员身体机能;建议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训练恢复方法多样。  相似文献   

5.
中国散打队多哈亚运会赛前身体机能监测与评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心理测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散打队在多哈亚运会赛前不同训练阶段的身体机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赛前集训的不同阶段,散打运动员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血睾酮、皮质醇、免疫细胞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其身体机能状况及疲劳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可通过这些指标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变化特征用来评定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相似文献   

6.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家女子青年赛艇队运动员在备战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集训期间血清睾酮、血肌酸激酶、血红蛋白、血尿素氮指标的系统监测和分析,结果发现:1)血睾酮指标及血清肌酸激酶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女子青年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及其对运动强度的适应性,两个指标之间呈现相关性。2)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氮指标可以反映女子青年赛艇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适应程度,同时可以反映运动训练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3)结合各测试指标对运动员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程度及疲劳恢复时间,有利于对运动员赛前状态的调整和训练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对山西省优秀女子重剑运动员夏季训练进行训练监控.从运动员生化指标的波动来看,大部分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良好,但部分运动员训练后不能及时恢复.女子重剑运动员不宜安排持续6周的专项训练.1号和2号队员,对现在的训练安排适应情况较好,但是年轻队员对训练适应差,运动后不能完全恢复.对年轻队员应适当调整训练强度,或施以更好的恢复手段.通过此研究,以期为女子重剑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避免运动员损伤、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男子运动员在2015年夏季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是否合理,及对其疲劳后恢复状况进行监控与评价.文章采用实验法,对运动员的血尿素、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生物学监控.从夏训过程中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波动来看,大部分男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良好,较好地适应日常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但个别男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有大幅度波动或始终处于正常值上限以上的现象,在部分训练阶段出现不适应训练负荷的情况,经过跟踪测试并及时反馈,针对个别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相应地调整后,运动员的机能状况都保持良好状态,并没有过度疲劳的现象发生,逐渐地适应了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0.
优秀赛艇运动员赛前生化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浙江省赛艇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以浙江赛艇队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预选赛3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赛前连续4周早晨安静时血红蛋白、血尿素2项指标测定及2次三级乳酸测试,达到赛前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强度进行有效监控和调整的效果。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血尿素和血乳酸均有显著性变化,而血红蛋白未见显著性变化。所以,在赛艇训练中,应根据各项生化指标监控结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强度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两种训练方式对男大学生ST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宝元  许可  邓树勋 《体育学刊》2002,9(2):36-37,40
为了探讨同属有氧训练的短期耐力和力量性耐力训练对男大学生STI的影响.分别在训练前、训练6周和训练8周后测试了20名男大学生的S11。结果发现:耐力训练6周后LVET、QS2就有显著性延长.而力量性耐力训练8周后LVET、QS2才有显著性延长。这提示:短期耐力训练和力量性耐力训练都能延长LVET和QS2,但存在一个不同的训练时间阈值。  相似文献   

12.
Strength training with isometric contractions produces large but highly angle-specific adaptations. To contrast the contractile mode of isometric versus dynamic training, but diminish the strong angle specificity effect, we compared the strength gains produced by isometric training at four joint angles with conventional dynamic training. Thirty-three recreationally active healthy males aged 18?–?30 years completed 9 weeks of strength training of the quadriceps muscle group three times per week. An intra-individual design was adopted: one leg performed purely isometric training at each of four joint angles (isometrically trained leg); the other leg performed conventional dynamic training, lifting and lowering (dynamically trained leg). Both legs trained at similar relative loads for the same duration. The quadriceps strength of each leg was measured isometrically (at four angles) and isokinetically (at three velocities) pre and post training. After 9 weeks of training, the increase in isokinetic strength was similar in both legs (pooled data from three velocities: dynamically trained leg, 10.7%; isometrically trained leg, 10.5%). Isometric strength increas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the isometrically trained leg (pooled data from four angles: dynamically trained leg, 13.1%; isometrically trained leg, 18.0%). This may have been due to the greater absolute torque involved with isometric training or a residual angle specificity effect despite the isometric training being divided over four angles.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同属有氧训练的短期耐力训练和力量性耐力训练对男大学生心泵血功能的影响,分别在训练前、训练6周和8周后测试了20名男大学生的SV和CO。结果发现:耐力训练6周后SV和CO有显性提高,而力量性耐力训练8周后SV和CO才有显性提高,这提示短期耐力、力量性耐力训练都能增强男大学生心泵血功能,但存在一个不同的训练时间阈。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training load during a resistance training (RT) programme designed to increase muscular hypertrophy in men and women. Thirty-four women (22.7 ± 4.1 years, 58.8 ± 11.9 kg, 162.6 ± 6.2 cm and 22.1 ± 3.6 kg.m?2) and 30 men (22.7 ± 4.4 years, 68.4 ± 9.0 kg, 174.5 ± 6.6 cm and 22.5 ± 2.4 kg.m?2) underwent a supervised RT programme that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of 8 weeks each. Training consisted of 10–12 exercises performed with three sets of 8–12 repetitions at repetition maximum resistances performed 3 times per week on nonconsecutive day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 < 0.05) main effect for gender by time interaction for average training load of all the exercises performed in the first 8 weeks of RT with women showing a higher relative increase than men (+43.6% vs. +32.5%,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was not observed during the second 8-week phase of the RT programme during which no significant gender by time interaction (P > 0.05) was shown with both genders having a similar relative increase (+28.7% vs. +24.3%, respectively). Women had a higher increase than men in specific average training load of the upper limb exercises during both the first 8 weeks of training (+30.2% vs. +26.6%, respectively) and the second 8 weeks of training (+31.1% vs. +25.3%,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adaptation in specific training load is influenced by gender.  相似文献   

15.
减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雯  王煜 《体育学刊》2006,13(2):66-68
为探讨减量训练对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16只)和快速力量训练组(PT,Power training,36只).快速力量训练6周后,PT组又分为训练对照组(PTC,12只)、减量训练1组(PTT1,12只)和减量训练2组(PTT2,12只).PTC组继续进行原训练,PTT1组和PTT2组进行6周减量训练.最后测定大鼠右侧后腿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相对值(F/m),观察减量训练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80%强度的减量训练后最大等长收缩力相对值呈先下降后回升直至超量恢复的趋势;50%强度的减量训练后相对值呈持续下降趋势,没有再回升.适当的减量训练可以巩固和加强训练效果;减量过多则会导致训练效果丧失,出现减量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明祥 《体育科研》2012,33(6):80-83-92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不同训练目的的4周高原训练对不同水平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对8名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训练,内容包括公路专项力量、速度和公路有氧耐力,健将级组(c1)组以专项训练为主,一级组(C2)组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每天监测晨脉;分别在高原训练2、3、4周和下高原1周后测试血常规;分别在大负荷训练后、休息后和下高原后2周测试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测试身体成分。结果:两组晨脉均随运动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高原训练早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组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均在高原训练期间有所降低,结束1周后回升,C1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在4周高原训练期间持续升高,并维持到结束后1周;C1组BU和CK变化与训练负荷相一致;高原训练后,C1组脂肪和C2组骨骼肌质量分别降低4.5%和3.9%.结论: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会受到高原训练经历和运动训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力量训练方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及针对性,以致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而忽视针对运动员所需力量提高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几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产生及应用,分析几种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在针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选择适宜的力量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间歇训练法的原理、功能及其类型、特点,着重从3个方面分析了间歇训练法在散打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广东省5名优秀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对50km团体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寻找此强度下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训练监控方法在此训练中的应用。方法: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及相关指标、分析出无氧阈及其对应心率数值,同时将心率表结合测试的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监控训练完成情况。每周一晨测试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结果:经5周冬训后,最大摄氧量没有明显变化,无氧阈心率明显升高(P〈0.05),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第3、4周Hb、T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CK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第3周BU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3周与2周相比,Hb明显下降,CK、BU明显升高(P〈0.01);4周与3周相比,Hb明显回升,BU明显下降(P〈0.05);5周与4周相比,Hb明显升高,CK明显下降,T明显回升(P〈0.01)。结论: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可以明显提高50km团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身体机能变化趋势与运动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训练强度较大,但机体能够承受,训练量还有提升空间;心率表和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监控训练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8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来评价核心训练对优秀蹼泳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的作用。以国家蹼泳队24名优秀蹼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核心训练组和传统训练组。对两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4次,每次50min的运动训练,核心训练组进行以S-E-T悬吊训练为主,瑞士球和其他垫上训练为辅的核心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V"字起等传统的蹼泳腰腹训练。在8周的实验前后进行SEBT测试,检验受试者动态平衡稳定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蹼泳腰腹训练,8周的核心训练更能显著提高优秀蹼泳运动员的前庭觉、躯体感觉、视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肌肉力量、抗外部干扰、行动的敏捷等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具有传统力量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动态的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能较全面地反映机体对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下肢力量、身体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