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社交学院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习惯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手机使用习惯、使用原因、对手机功能的认知、媒介使用情况、社交习惯等内容,试图从中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特点。笔者在该项调查中,着重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手机社交方面展现出的不同特点,形成性别与手机社交需求相关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日益多样化,手机媒体成为第五大媒体。即时通讯、社交娱乐、新闻资讯、购物、打车、旅游等功能深受大学生欢迎。手机媒体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其中凸显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旨在发挥手机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手机早已不是新的沟通工具,却是目前大学生应用最广泛的新兴媒介工具,使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情况成为一个新的调查领域,笔者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接触、使用、信任、依赖等维度,研究了目前上海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行为。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APP处于尚且理性状态,多数大学生利用这些APP进行新闻信息获取、进行即时聊天交流,他们没有对这些APP产生过多依赖,并认为手机社交APP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沟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有五种动机: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以及个性呈现,且使用动机具有普遍互通性,无人口统计学(如性别、专业背景)层面的差异;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满足度呈中等偏上水平,产品仍有广阔提升空间,使用满足度亦有普遍互通性;"阅读体验"与"知识娱乐"动机对使用满足度产生较大影响,其他三个动机变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7.
移动端网络视频发展迅猛,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视频网站的使用意向,本文在对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民生学院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对于视频网站使用表现出的新的消费现象和规律:手机终端占主导地位、APP客户端成为首选、视频网站与社交媒体交互性发展、大学生乐于分享视频但网络付费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8.
手机网络游戏虽然不是社交媒介,却在这个"社交泛娱乐化"时期充当了用户之间娱乐沟通的桥梁之一。作为本质非社交媒介的娱乐型应用,探寻手机网络游戏的社交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剖析当前用户对网络娱乐的新需求,从社交的角度挖掘游戏社交模式类型的限度以及游戏与玩家生活间交集的深度,为各类应用社交功能的设计和精细化运营提供思路。同时,从用户的使用行为中提炼网络娱乐的交友互动特点,可能对研究相关平台的社交娱乐化现象以及类型社交、融合社交的阐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王远 《东南传播》2013,(8):10-12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移动社交网站不仅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移动社交网站的受众使用动机和行为,并且探讨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手机‘人人网’的使用情况及影响调查",分析用户的基本情况、使用频率和使用动机。期望能对移动社交网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在为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和享受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它产生了依赖,这对他们的身体状态、学习和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十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手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从流量使用、浏览信息、使用时长等方面分析在课余时间、课堂时间不同时间的河北省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钱伟浩 《东南传播》2020,(5):99-102
大学生感到孤独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探究微信使用中的陌生人社交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何影响。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开拓了大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渠道,与陌生人社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具有一定作用。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通过自我表露来排解孤独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自我表露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此方式对其孤独感的排解没有太大作用。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主要是通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对于孤独感排解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工程学院媒体调查小组于2008年5月在福州大学城开展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程度、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认知与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态度与素养三个层面考察大学生接触、使用手机上网的心理、行为与效果。调查发现,目前,手机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重要补充,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水平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上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手机和网络这样互动性更强,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新闻接触使用状况的凋查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新闻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以及这一群体在新闻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偏向。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玉 《新闻世界》2009,(1):102-104
本文以兰州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的观点,本文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与其截然不同的结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  相似文献   

16.
张程  邱钰文 《兰台世界》2016,(12):38-40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手机媒体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规律,分析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从建立权威发布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和质量,提升就业工作者手机媒体运用能力三个方面,实践探索运用手机媒体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9):69-73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大众媒体产生并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流行、网络的高速传播更是促进了手机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手机新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非常强大的信息互通性等特点,不仅拥有更强大的通信功能,还搭建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其信息实时传播拉近了受众的距离,极大地改变了媒介传播生态和受众信息反馈方式。本文以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平台为例,分析手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特征及其导向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手机新媒体多传播正效应正能量的信息,提高全民媒介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圣红 《传媒》2016,(12):93-96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了一个新的媒介融合体,它包含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上网等多种媒介功能.而手机上网是手机最常用的媒介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但关于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定量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笔者以及其所在的团队对合肥市6所高校的1904名学生进行了关于手机新媒体的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有1453名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上网率占到76.3%。本文将重点分析在合肥市高校学生当中手机上网的使用现状、受众评价、存在的不足等。  相似文献   

20.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5个主要动机是(按其重要性排序):“工具性期望”、“资讯性期望”、“替代性期望”、“互动性期望”和“创新性期望”,而且他们对手机阅读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他们对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是吻合的;除了使用动机之外,影响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这5个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