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紧随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明星表演到全民参与、从综合到细分的成长历程。目前作为最主要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综艺节目的发展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综艺晚会时代、明星游戏时代、益智游戏时代、综艺选秀时代、全民娱乐时代五大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婧 《东南传播》2021,(7):104-108
本研究探讨了我国网络综艺真人秀节目中的受众体验与娱乐教育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70位研究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观众在观看网络综艺真人秀时会同时获得"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性体验"以及"审美性体验"这四种受众体验,其中,"教育体验"是最强烈的受众体验;第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受众体验均与娱乐教育说服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即受众体验越强烈,接受娱乐教育的说服效果也越好.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娱乐综艺节目的 创新和发展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新的娱乐元素,以期给观众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受众体验;第二,综艺节目中嘉宾的选择要贴合节目主题,并积极给社会传递正能量;第三,综艺节目的 内容设置中应该适当加强娱乐教育内容的比例,以便带给受众更多的教育体验,同时提升节目的 娱乐教育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3.
2017年开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霸屏,引发了"清流热潮"的热议。而事实上,这只是宏观政策与市场选择下的一次电视节目调整,不应忽略其时代价值,也不宜"过分神化",当前电视人应该做的,是为热潮降温,加强节目创新,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真正与娱乐综艺、网络综艺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4.
电视综艺节目是当今电视媒体非常重要的节目类型,其发展已进入瓶颈时期,克隆化、同质化成为电视媒体人必须解决的问题。2011年5月,深圳卫视一档全新的怀旧类综艺节目《年代秀》的开播,无疑让电视受众、电视媒体人眼前一亮,在栏目的策划中通过对代际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电视受众在节目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鸣,有效解决了电视综艺节目仅为年轻人制作的问题,扩大了受众范围。它的开播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新的节目形态,有效地解决了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流综艺"是2016年出现的一大网络"热词",指的是像《见字如面》、《朗读者》等通过由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来展示中华民族人文历史,风格清逸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体现着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崛起、媒体融合的进阶以及"新网民"的出现与增多。"清流综艺"现象所反映出的媒体融合推进,与"文化自觉"的大环境及网民心态的变迁形成因果呼应,自然契合,反映了受众审美与消费需求的回溯,也为未来综艺节目的融合路径探索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晓华 《视听》2016,(7):149-150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化表达是电视综艺节目中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特点。娱乐化表达是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为了追求节目娱乐化的效果而安排的必要话语策略,最终以实现娱乐大众、提高受众文化生活、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如今在综艺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娱乐化的表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博受众一笑而已,而是要有能够将"高峰体验"带给观众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节目体系的逐步成熟,以大众娱乐为旨归的电视节目形态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电视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并认同了目前各种形式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8.
黄梓淇 《东南传播》2022,(5):131-133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诞生是在“慢综艺”盛行的当下,对于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与充实。节目以被观察对象的真实生活记录作为内部叙事,以主持人与明星嘉宾的场外讨论作为外部叙事,通过“窥视+表达”的形式满足受众的“沉浸式参与感”。在综艺节目主持人功能弱化的当下,观察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出现重新拓展了主持人的角色空间,展现出紧跟时代浪潮的核心素养,也为当下的综艺节目主持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通过对天津地方台播出的地域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及我国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办好电视综艺节目得出一些启示,仅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0.
冷凇  谷沛遥 《青年记者》2021,(23):18-20
受到受众需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影响,在国内优秀综艺节目中娱乐与文化的关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并由综艺节目中的多种元素及环节进行调控。不同类型的优秀综艺节目中,娱乐与文化关系的表现各异,但均做到了令观众获得放松娱乐的满足感的同时也具备了文化审美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09,(6):122-122
《公共演艺吧》是江苏公共频道2009年精心打造的一档集综艺娱乐.情景表演和观众互动于一体的综艺化情景喜剧,开创一种多元素、大融合的全新形态.改变了常规综艺节目形态比较单一的状况.在节目形式上做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从"最美和声"一档节目的综艺、娱乐性的角度出发,在新闻传播的层面上以纪实性原则解剖节目的内在美学特质。试析出我国娱乐综艺节目与以往的不同及娱乐的大众化趋势,这是受众在精神上的享受、是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3.
一目了然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对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针对国内部分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俗现象,国家广电总局于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对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对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平民化等特征,各大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市场,过分追求节目娱乐化,尤其在“限娱令”的影响下各大媒体更是另辟蹊径以赢得受众,导致电视节目本身该具备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被遮蔽,逐渐走入“娱乐至上”的怪圈.如今,综艺娱乐节目存在复制模仿、趋向庸俗、寿命短等问题,其在真人秀节目中表现突出,通过创新思维、提升文化品位及将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等途径来应对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颖 《新闻世界》2012,(4):41-42
自2004年1月5日起,《康熙来了》在台湾中天综合台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台湾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第一,它创造了一连串台湾综艺电视节目奇迹,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涉猎到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它也是时下网络上讨论得最热烈的台湾综艺节目。那么这档节目热播的原因何在呢?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消遣娱乐、求真心理、窥视心理、对快感的需求正是它热播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吕一丹 《视听界》2010,(2):73-75
近二十年来,内地综艺节目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明星表演到全民参与,从综合到细分。从主要综艺节目的流行趋势上看,大致可分为综艺晚会时代、明星游戏时代、益智游戏时代、综艺选秀时代、全民娱乐时代五大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李姗姗 《传媒》2016,(14):48-49
《芝麻开门》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休闲娱乐、益智闯关类综艺电视节目,于2013年12月开播。该节目串联了机智问答、体能竞技、游戏互动、赢取奖品等多个环节,一改益智类综艺节目单纯以答题通关、淘汰取胜的录制方式,以新颖的主题形式、扎实的内容品质、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推动了电视节目的持续优化创新。同时,其坚持弘扬社会主义特色理念,传播正能量的节目定位,以及“自我突破与挑战”的主旨,不仅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要求,恰当烘托了竞赛氛围,还感染并带动起受众,有效传播了健康、乐观、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许多海外综艺节目因其新颖的创意和国内受众较小的接触率成为国内综艺抄袭、模仿的良好选择.国内综艺频频抄袭海外综艺,除了使得海外综艺节目遭受损失,国内正版引进的综艺节目也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我国虽然在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中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但是这些保护并不全面,操作空间狭小,实践中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如果能够果断将电视节目模板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综艺节目类型不断推陈出新,娱乐类谈话节目却相继停播改版,为摆脱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边缘化困境,不少节目重新定位后再启航却收效甚微。本文在霍尔"编码与译码"理论视角下,将台湾代表性综艺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与原班人马首次内地试水的新节目《真相吧!花花万物》进行对比分析,聚焦于节目如何进行"编码"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受众的"译码"需求,传递共通的意义,让老牌节目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节目制作水平和受众对休闲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包括网络综艺在内的综艺节目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然而,综艺节目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综艺节目的监管力度。本文基于否思视角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中综艺节目的娱乐化乱象,并对未来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向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