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培根曾说过:学史使人明智。这告诉我们,历史教学在育人方面有着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加强德育渗透,不能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在历史的故纸堆中迷失方向。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历史浩渺烟波中,我们要给学生一双唯物辩证法的眼睛,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帮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做时代的弄潮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小我”铸成“大我”,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
安启念 《教学与研究》2004,23(10):19-23
我们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阶段,能够看到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东西,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发展规律性,获得这样的认识对我们很有益处,它使我们的哲学研究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3.
正说历史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学对于我们来说,能帮助我们寻找、建设一个精神的家园,能把很多人的秘密告诉你,能把很多精神上的喜怒哀乐或者一种很难表达的东西表达给你……本刊在春节到来之际,特选摘以下几组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有反映革命先烈轰轰烈烈生活斗争画面的"红色经典"系列,有揭露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官场反腐"系列,有关注当代农村生活的"农村"系列,有"共和国伟人传记"系列,有"正说历史"系列,还有"女性作家"系列。相信在这众多系列里,总有一些会令你心动,会"心有戚戚焉"。愿寒假休憩在家的广大教师们在这文学的旷野里,放飞心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克罗齐他们都批判历史哲学,克罗齐认为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是"空虚",因而历史哲学已经死去。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把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叫做历史哲学虽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研究的严格地说并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史学史,这两样东西在意大利文和其他文字中通常是用一个词来指名的。"马克思亦同样强调历史哲学无意义,但马克思并没有用历史认识论否定历史哲学,只是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历史哲学,他要建构的是一种现实的、活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客观的记载",但又不仅仅是"客观的记载".历史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期待类型.由文体的名实不一、体用变化加以考察,今天我们所谓的历史叙述,其涵义和价值并不如"科学主义"历史观认为的那样简单划一与凝固不变."历史"叙述的概念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中外有别的概念,其中固然有所谓"历史叙述反历史性",但更应该看到,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担的"最后的裁判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哲学发展史上,各派哲学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均具有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偏颇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明晰的梳理.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诞生之日开始,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少年宫仿佛就是一座座梦幻般的神圣殿堂,是少年儿童心驰神往的美丽王国。时光荏苒,共和国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60年来,少年宫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迁,为“缔造未来”打造了坚实的教育基石。站在岁月轮回中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少年宫教育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代人的童年,也勾起我们关于未来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新阶段,这一新的世界历史阶段切实地呼唤着一种新的"世界哲学"。新时代里的世界哲学不否定哲学的民族性,但的确又有不同于国别史和区域史时代的各民族哲学的问题意识,如世界一体化趋势下的伦理共识、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等问题。新的世界历史时代里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作为古希腊地方知识的"哲学"进入世界历史之后,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具有诗性特质的中国哲学将改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主流观念哲学传统,从而拓展人们对"哲学"知识谱系的看法。在新的世界历史阶段里,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探索"世界哲学"的新形态,另一方面又要韧性地追求哲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家何炳松对于历史教育的目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历史教育目的观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组成,即帮助学生"明白现状"、培养学生的"智慧"与"推进民族复兴".何炳松的历史教育目的观对我们当前的历史新课程改革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它是我们在研究社会历史时可作参考和佐证的珍贵历史资料,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历史的痕迹。从壁画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行命题,不仅可以丰富命题资源,扩大命题材料的范围,增添试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助于提高考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本文以壁画作为命制试题的材料,搜集并设计了若干试题,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杨献珍当年讲“合二而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矛盾的同一性;“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是有机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然而它们的倾向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合二而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尝试,而且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思维非常一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统一后的主体),而在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是两种制度在一国之内的和平共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平共处思想首先是由列宁提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领导人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其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处理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到一国之内,发展突破了列宁、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 ,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 ,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 ,“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琴 《教育学报》2012,8(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直接适用的法"是指特定的涉及国家基本利益的强制性规定,可以不经冲突规范的指引直接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4条首次针对"直接适用的法"予以规定,在立法层面上对完善我国的国际私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该条的理解因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仍存在着模糊和不完备之处,因此,对于强制性规定的概念和类型,第4条和公共秩序之间的适用层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直接适用的法"这一原则等问题,都是实务界与理论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已有一段时间,在肯定"两免一补"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政策落实得不够全面,西南地区人民对政策还不完全了解;政策加重了西南地区各级财政的经济负担;政策未能有效改善学校经费不足的状况,未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完善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对策为:政府充分认识政策的重要性,继续推进西南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不断完善政策的实施细则,增强实施效力;认识政策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的局限性,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西南地区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经济自治权问题,无论是从立法上,或是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引起关注。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的实现,是现阶段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视角研究经济自治权,探析经济自治权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综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和拓展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总体来看,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如对于骈文的形式要素、对待骈文的态度、风格特点、骈体作法、骈文发展史等问题多有所论,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拓展与繁荣期的研究成果质量颇高,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对骈文的评价、骈文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关于骈文理论批评著作、骈体作家作品、骈文史研究等,角度不一,方法灵活,论述透彻,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公民文化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回顾历史,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么三点启示: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公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必须科学把握主导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之间的亲和度。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有历史渊源。其中,中国历史上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新中国在西藏保留封建农奴制长达8年之久;世界历史上有美国南北战争之前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并存,俄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日本大化革新后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并存等,这些事实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但同时,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与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对历史上一国两制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