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易琴 《学科教育》2012,(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发布的情况,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特点,即在苏联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多重渠道招收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呈现培养目标明确化、培养方式苏联化、培养过程严格化和培养结果高质化等特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意义: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以及新式教育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于1952年8月23日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班的性质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短期培训班,任务是为高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在'教学与实践相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总方针下,研究班系统学习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从1952年创办,到1958年撤销,历时6年多时间,培养出一大批政治理论人才。研究班培养的新...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出现。自1917年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开启国人自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至今已逾百年。经过百年探索,我国从不具备培养高层次知识人才的能力到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从学习借鉴与尝试探索到逐步走出了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开展研究生教育可追溯到延安时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先后创办30余所高校并逐步建立起研究室、研究班、研究会等学术科研机构,招收学员开展科学研究,为党培养高层次革命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研究生教育事业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追寻中国共产党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发端,回顾中国共产党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的一系列举措,梳理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过程,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生教育初心使命和红色育人理念,为新时代赓续红色教育基因,落实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国研究生教育已有93年的历史,其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借鉴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与适应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过程。旧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在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过程中融合了他国多种模式的特点,带有多国模式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从早期的苏联模式到当前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既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要求,也是学习借鉴外国模式的结果,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及其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以及培养模式的变革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突破了社会阶层和职业构成的藩篱,使广大贫苦下层群众能够走入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初期的学校定位、建校过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生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举措。它的创办与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正规化和新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改造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示范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学习苏联,特殊教育也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苏联体制的模仿与借鉴,这对新中国初期特殊教育制度的建立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成就面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当时中国对苏联特殊教育的学习依然很不够,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关注更不足,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汲取历史经验,今天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教育的百年进程中,民国学校历史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学校历史教育是对清末新式学堂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数次改革,都可以从民国学校历史教育中找到踪迹和例证。然而,对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处于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视野下移中的教育史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承办.协办单位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缩影。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史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的分期意义及原则, 即社会的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 高等教育的制度与状况, 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科水平与发展趋势。同时, 将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即地学研究生向西方学习时期, 新中国地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苏联学习的探索时期, 1966~1977年研究生教育中断期及 1978 以来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并阐述了各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博雅教育,在耶鲁大学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由蔡元培先生在改革旧北大期间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本科通识教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践行的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内涵。分析国外一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有关高校的探索性做法,可以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两个特殊样本,运用"事件路径"研究法对两个特殊样本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旨在揭示二者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因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When looking at the reasons for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make out what its educational system has done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China achieve its success. Since 1949, w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ained control of mainland China, they needed 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model to replace the old one, which was basically based on Western models. Naturally,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beca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New China”.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how New China transplanted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and what kin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ation. Before 1958, China basically adopte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created by the former U.S.S.R. However, since 1958, China began to criticize and deny the systems created by the Soviet Union, along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mer U.S.S.R.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main fac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existed before 1958, and then analyze and summarize what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has brought about to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from this background, we can not only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ent rapid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China a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at had taken shape in the process of following Soviet footsteps,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causes for China to push forward with large-scale reform of education since the late 1990’s. This paper relies mainly on much historical data originated mainly from China, especially from a book named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Documents of P. R. China”, which included in it much restricted or secret documents that hadn’t been made open to the public before due to the special identity of its editor-in-chief, i.e., Mr. He Dong-Chang, a former Minister of Education of China, who actually dominated the education of China more than 10 years, from 1982 to 1992.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AP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Oct 25~6, 2001.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高校举办暑期继续教育成为趋势和必然。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分别作为中、英最早面向研究生开设暑期继续教育的学校,经历了不同历程,两者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与途径、学业评价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暑期学校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范式模仿与理念移植阶段,因此深入研究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开展暑期继续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苏区教育,形成了一些中央苏区"法治教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立法,确立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二是颁布法律,保障红军和工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教育的管理制度;四是实施《优待条例》,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重温中央苏区"法治教育",旨在从中得到启示,真正从行动上落实中央提出的"依法治教"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转型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拉脱维亚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与之有着类似教育困境和问题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拉脱维亚国家概况、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的沿革三个方面,来初步探索拉脱维亚教育改革基本历史概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师范教育是中舀近现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湖南第一师范是湖南乃至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湖南一师为个案,研究湖南早期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民主教育及其办学成果,不仅对师范教育有“存史、资治、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