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对学困生的帮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改善高校学困生的同伴关系,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群体关系视角,分析大学生同伴关系的特征,探寻适合学困生学业发展的人际环境。结论如下:(1)就班级整体网络而言,大学生同伴关系网络呈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子群体集合,宿舍同伴关系为大学生主要同伴关系。(2)就宿舍子群组而言,根据宿舍内部和外部连接的紧密程度,分为外紧内紧型宿舍、外松内紧型宿舍、外紧内松型宿舍、外松内松型宿舍4种类型。(3)就学生个体而言,学困生学业成绩提升的环境适宜性由优到差依次为外紧内紧型宿舍、外松内紧型宿舍、外紧内松型宿舍、外松内松型宿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受到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大学生社会责任密切相关,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构,大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宿舍是构成大学的细胞,宿舍健康才能确保大学的平安.宿舍健康与否取决于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当宿舍成员之间因生活习惯有差异、作息时间不协调、个性品格不符合等出现矛盾时,便会有成员申请调换宿舍.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对中途调换宿舍有比较严苛的条件和要求.本文以影响中途申请调换宿舍因素调查为主题,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随机森林挖掘影响大学生中途调换宿舍的主要因素,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挖掘主要因素间内蕴的交互关系,为学校和大学生中途申请调换宿舍提供基于数据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宿舍不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与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主要场所;既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也是人际关系易于紧张的高危地带和矛盾集散地。宿舍人际关系状况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建构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出建立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75名应届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内弱联系越多,越可能通过关系来获取工作。(2)在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性别在收入水平和离职倾向上的影响是显著的,男性的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女性的离职倾向要显著高于男性。(3)在通过关系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人力资本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强联系越多,则收入水平越高;网络资源跨度越大,收入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关系的融洽程度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微妙的联系,学会与别人相处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改造主观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劳动者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论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种大背景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如何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进入到大学以后,其中重要的社会体验便是宿舍生活,也可以认为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与情绪管理的主阵地。换言之,大学生个体在宿舍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同学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宿舍关系可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积极影响,指出当代大学生的宿舍关系问题,并论述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方式,以期能为职能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我国人才的结构分布,引起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从社会分层和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出发,简要分析社会分层与大学生的择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应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负担,而应该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是要把企业的目标,和党、国家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自觉化解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企业内部的矛盾不发展成为社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是当今国际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所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社会和谐"是我国目前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与社会排斥理论向往的境界不谋而合。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消除社会排斥的制度环境,竭力避免强势集团操纵权力,全面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并开放整个社会系统,促进社会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辩证法"思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理论来源问题;第二,哲学与科学基础;第三,相互关系的基本向度.尽管在这三个方面二者都有较大区别,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策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迎生 《教学与研究》2005,12(12):13-18
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明显不利的影响。社会政策作为支持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化模式,在帮助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鉴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存在着从属性、不完整性、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以及低效性的特点,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应当加快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at concepts teacher-educators in India have of the ideal student in terms of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y believe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discouraged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concepts of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rrance’s Ideal Pupil Checklist was administered to one hundred teachers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in Rajasthan, India. When the sixty-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cklist were ranked, a rank-order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of .76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ranks assigned by the Rajasthan teacher-educators and United States teachers. In general, the Rajasthan Ss emphasize the receptive nature of man and de-emphasize man’s self acting nature more than United States teachers.  相似文献   

16.
社会契约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契约论的提出内含有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的因素,虽然它出于主观臆想,但它解决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当前,群体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与政府之间协商机制的缺失,我们应汲取契约论的合理因素以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树立权由法授、公民社会和尊重民意等理念.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从"文化与社会分层"关系角度,把文化作为一个阶层划分的标识,同时认为消费方式具有社会分类的功能。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与之不同,它强调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中轴进而引起阶级结构变化,因而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具公共性、权威性、公开性、利益性、心理性,主要有准则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和补救的公正。我国中小国企在改制中推行“管理层收购”,但国有资产流失,社会补救工作滞后、不力等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效应,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实现社会公正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小军的《社会场论》嵌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古希腊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近现代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物理学的前沿理论等思想要素,实现了科学与哲学的交融及自然与社会的贯通,因而是一部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联结逻辑关系的重要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20.
Social media such as Blog,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and so on are not only use for entertainment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pl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role on people's daily life. Whether social media enhance democracy or not and how social media impact on journalism and the issues of social media, especially the social networking will be discusses o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