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甄西 《出版参考》2010,(11):41-41
“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艺术之家。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黄伟明三岁时就迷恋上了画画。那个时候,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一是画画,二是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三个和尚》《没头脑和不高兴》等,黄伟明一直都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2.
崔国强专题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3.
崔国强专题     
《报刊之友》2008,(11):89-100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4.
靳之林的油画艺术道路,是与中国油画的发展进程同步的,并具有其浓厚的个人特色。他始终重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生活的真实,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他在保持油画的西方语言品质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笔墨和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靳之林的油画艺术走的是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5.
山齐 《新闻记者》2003,(2):47-47
黄伟明版面设计作品选《点睛版式》,近日由百家出版社出版。 黄伟明现任新民晚报专刊部副主任,长期从事版面设计编排。他认为,版面是报纸的面孔,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一条标题、一幅照片是否能吸引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报纸版面的设计与组合。读者在选择报纸时,首先最直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刘力恺 《大观周刊》2012,(3):15-15,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一般的艺术”、“美的艺术”。他将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区别开来,指出艺术是自由之物,而非自然之物、雇佣之物。康德在肯定艺术因筑基于理性之上是一种自由艺术后,又指出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是美的艺术,是自由和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是带有无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的艺术。艺术尽管有客观实在的目的,违背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当艺术由自由艺术成为自由与自然统一的艺术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绝对界限就消失了。正是这种自由和自然的统一,使艺术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直觉与思想、想象和理性的统一从而提供了向自然目的论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7.
杨楠 《大观周刊》2012,(51):42-42
油画艺术从一开始传到中国就立即参与社会的文化启蒙,作为外来的艺术形式,油画艺术给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提供新的美感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人的思维变革与社会进步。油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环境是非常宽松的,油画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总的来说,当代油画已经打破传统、单一的油画写实样式风格,而逐渐转向多元、个性、自由、学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郑小红 《大观周刊》2011,(19):64-65
维米尔是与伦勃朗、哈尔斯同时代的“荷兰小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油画喜欢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巧妙地把握柔和、温暖的光线,将一个个平凡简单而朴实的题材,在晦暗又不失明朗的环境里,描写出如诗般的静谧的空间。他遵循自然,但又超越自然。  相似文献   

9.
魏伟 《大观周刊》2012,(36):180-180
本文着重探讨“和谐”的问题,正如谊词条本身所承栽的特殊意义,中国人自古以来便从自身与自然,生命与艺术,道理与法则等等层面寻求着完美的契合点,也正是由于完美契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并不可能存在的无奈,才更加触动着历朝历代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们苦苦探索。而作为凝聚智慧与文化多重素质于一身的艺术家或艺术人士们,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当成了终极的命题。人的和谐与艺术和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无论盛世还是乱世,元论人民或者艺术从业者的生存状态是好是坏,但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求出路寻求和谐的追求却是不变的。换句话说,当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趋于完善时,人们可以享受这种状态;而当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相对背离时,人们又可以互换其正向的趋势回归。这也许正是“和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吧。  相似文献   

10.
李松青作为著名青年画家在油画艺术上已有相当高的造诣,其作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曾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并被海内外收藏家、企业家和政界领导人收藏,处女作《根——系列之一》、《根——系列之二》,代表作《荷塘月色系列之五》、《睡莲系列之三》等优秀作品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他所开创的一代画风得到国内外的一致推崇。日本知名女士小村江野在谈及李松青的油画语言时,称赞他的油画作品是“充满活力的创造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非洲面具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为企望获得助佑、慰藉心灵、祈求福祉、彰显等级进行的再创作和再建构,其寓意取自生灵世界万象,源于传统宗教信仰,并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望。丰富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涵义折射出非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交融。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为例,试析在多变的外在形式特征的审美观照下,各类动物形象所蕴涵的非洲传统文化语义及其艺术表现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三四十年代,漫画在我国曾颇为繁荣,风靡大江南北。近20年来,漫画又日益兴盛普及。生长在中国漫画艺术发祥地上海的著名漫画家戴逸如,自幼“就把丰子恺漫画翻得滚瓜烂熟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实业家兼藏书家,家中藏有汗牛充栋的文史哲典籍和中外古今名画与艺术图册。天长日久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沉浸于艺术氛围中,为他日后成为独具一格的漫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中,戴逸如曾去过崇明农场,其后在上海航道局任船员和航道报编辑。他写过各类文学作品,也画过中国画、油画、素描和宣传画,但他最钟爱的还是漫画艺术。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下旬,石维坚准备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青海省慰问演出,百忙之中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访问是从挂在他家墙壁上孙维世的油画像开始的。他望着那幅画像动情地说:“孙维世给我的艺术影响极其重要。”接下来他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和幸福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常安 《档案管理》2005,(2):22-23
方照华曾经以其《难忘的歌》及“黄河系列”等油画作品享誉画坛,近年来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他有许多水墨画的创作。这也许是他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必然的精神归宿,一种新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陈抱一是中国早期西方油画艺术开拓者。他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西洋绘画,并发表多篇油画艺术的文章,促进了国人对于西洋绘画的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安雅 《大观周刊》2012,(21):286-286,250
“85美术新潮”动摇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背景下,重新思考艺术的基本问题,中国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另一个时代。自此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基本结构在“85新潮”时期已经形成.今天我们对这重要的一段历史,了解的方式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对大量资料书籍的分析和理解,来阐述“85新潮”对我国油画走向当代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瑞 《出版广角》2015,(16):106-107
在中外各大流派思潮的碰撞与交融下,我国古典油画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的方针政策下,现代性与古典油画技巧不断融合、创新,创造出了一系列艺术的骄傲与新生命。由著名画家刘溢和油画修复专家司徒勇合著的《六胖子油画技法》一书,就是这种融合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8.
龚贤作为明末清初“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关于他是否属于“金陵八家”的争论,已不是影响他成为一代宗师的因素。他深受文人画思想的影响,是其早期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师承,也是他创作的根基。但他又能够摆脱文人画的思想束缚,上追五代北宋山水画之意境、笔墨技法及注重深入自然观察写生的传统,将元画意趣和宋画理学融会贯通,创作出了浑沦雄厚、幽邃苍润的绘画作品。完成了从“白龚”到“灰龚”再到“黑龚”的风格转变。他是站在整个山水画艺术发展的高度,既有对南派艺术的学习,又有北派艺术的影响,继往开来,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安雅 《大观周刊》2012,(25):36-36
“85美术新潮”动摇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背景下.重新思考艺术的基本问题,中回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另一个时代。自此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基本结构在“85新潮”时期已经形成。今天我们对这重要的一段历史,了解的方式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对大量资料书籍的分析和理解.来阐述“85新潮”对我国油画走向当代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新 《湖北档案》2003,(11):29-31
这是一个传奇般的男人,半生饱经磨难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艺术之梦。他教过书、当过兵、办过厂,因为痴心艺术,他的婚姻屡遭磨难,先后3次离婚,4次结婚。他是随州克隆编钟第一人。1992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头部遭受重创做了开颅手术,从些便落下了终身残疾。但他身残志坚,挥“戈”重上人生战场,硬是拖着残疾之躯复制出音律、音色均可与出土文物相媲美的编钟,然后又办起“天戈画廊”,收徒传艺。在他的精心抚育与指导下,儿子何坤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