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量 《新闻前哨》2020,(2):92-93
在大数据化的现代社会,快速、便捷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纸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追溯到公年前105年。纸质书本的设计具有跨时代信息传播的意义,在多元化的今天纸质书本依旧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媒介之一。在历经几千年的过程中,书籍已然超越了其本身信息传播的单一用途,书籍创造了人们全新的阅读方式,便捷了信息交互的方式,提供了记录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书籍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人类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传承手段。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跨平台出版的书籍设计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钟隽 《中国出版》2012,(23):36-38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交流文化的重要媒介,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书籍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从"甲骨文"到"简策""卷轴""线装书",再到如今装订成册的现代书籍;制造书籍的基本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从造纸术到活字印刷术,再到如今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21世纪,人类延续千年的传统阅读习惯与快节奏、多媒体的数字时代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数字书籍、纸质书籍和多媒体读物同时丰富  相似文献   

3.
郭毅 《报刊之友》2008,(6):66-68
近年来书籍阅读率持续走低,网络阅读率大幅上升,人们多少担心书籍会被e-books或其他新的电子媒介替代。这样的问题需要思考:传播媒介的更替究竟决定于什么因素?从表面上看,媒介只是传播过程的中介因素,其功能是承载信息。就书写而言,文字书于何种媒介都不能决定其内容的深度和高度,而是取决于人类优异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传播史学的未来》,原文发表于《媒体传播批判研究》(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2006年秋季号。该文首先梳理了传播史学研究的两种倾向:技术史和新闻史,然后详述了三种介于和融合这两种倾向的跨学科的学术范式:作为技术的社会建构的技术史,追寻书籍生存史的书籍史,探索传播与管制关系的公共领域史,并衡量了其对传播史学的意义。最后总结传播史学的未来需要自己建构。本文的翻译得到了作者和原刊物的许可。  相似文献   

5.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魅力无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萍萍 《青年记者》2007,(3):134-135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移动电视的产生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介的接收方式,使人们在移动中可以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移动电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曦珍  楚雪  胡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3-33,108,109
随媒介技术的进化演进而来的传播信道,始终处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从不断演进的传播信道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传播形式大体归纳为道路传播、纸路传播和电路传播,与此相对应的媒介形态就有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同时,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既暗含着不断演变的媒介时空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传播和媒介的含义逐渐被狭义化的必然之势。因此,本文将以传播信道演进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并批判地运用麦克卢汉主义的唯技术史观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辩证关系、梳理三种传播形式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走红的今天,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五感之美传递出的魅力仍不可阻挡。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本文将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更深层次解读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8.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搜寻碎片化信息,失去了静心读书的乐趣。是不是电子书的普及,改变了公众的阅读习惯,将使纸质书走向灭亡?是不是传统书籍的优点已不复存在,当代人之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传统的图书馆以及承载着厚重历史、传播着信息与文化的纸质书?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去探寻书籍的前世今生,去体验书籍所传递的多元化信息,去感受书籍历久弥新的持续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10.
我上网只是为了发信件、发稿件,很少进入“聊天室“去侃大山.也不怎么去阅读网上的信息——我喜欢坐在窗前的灯下.读纸质的书籍.手指翻动纸页的沙沙声.让人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书籍存在的理由——关于书籍是否消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社会记忆、传递人类知识是书籍的基本功能。书籍在使用中有体现社会权力、制造生活方式的效用。它不会因载体的变化而消失。但纸质书籍会逐步被边缘化,乃至于最终消亡。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一种知识产品,它是人类最重要和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迄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一本好书能够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甚至令人废寝忘食.它不仅仅是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还显示着作者与设计师个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本性.文化的发展最集中地反映在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历代积累的精神财富在书籍中得到最全面、最充分的体现,所以书籍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起着沟通与多方互动的作用,它承载信息大、流通广,又具有人文情怀.因此,它成为人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完美产物.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图书馆专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我们信仰、学识、伦理、诗歌、哲学和科学的第一蓄水池."大多数人都认为,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作者通过书籍将知识传播给读者,从这一代到下一代.书籍在美国人的知识、文化和教育生活中承担媒介的作用,所以它与咖啡、汽车、电视机等商品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15.
近代甘肃出版的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对甘肃民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对近代甘肃的书籍媒介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出其发展轨迹,并从传播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进一步把握甘肃近代传播活动的进程和其内在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纸质媒介不会消亡——关于纸质媒介未来命运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纸质媒介的忧虑是与新媒体的发展共生的.有人预测:50年后纸质文献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文献了.[1]纸质媒介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在网络传播来势凶猛的当下和不断发展的未来,纸质媒介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梁颐 《东南传播》2021,(12):67-69
关于麦克卢汉,洛根认为,麦克卢汉是改变了我们对技术、媒介和传播看法的系统思想家,他最有价值的想法是"媒介就是信息",而且它永远不会过时.虽然麦克卢汉声称他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展示过理论,但他确实有一个理论,洛根称之为"媒介通论".媒介通论由探索、图形/背景、地球村等10个要素组成;关于书籍的未来,洛根认为,书籍不会消失,因为讲述的故事或叙事无法在互联网上的几篇短文中捕捉到.当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时,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但它们永远无法取代书籍;关于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现在的研究工作,洛根认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洛根教授担任老特鲁多总理的政策顾问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另一个学习媒介的舞台.洛根将沃尔特·翁的工作并入其工作,如在《理解新媒介》一书中利用了翁的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在洛根看来,语言是人脑向心灵的延伸.艺术是另一种媒介形式,它能够影响大脑和心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洛根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的起源和演化,他刚刚完成的三本书是他对媒介环境思想进行的最新补充;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洛根认为他和麦克卢汉一样,不认为学科之间有所谓的界限,所以会跨学科地使用概念,如"超临界性",洛根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应该遵循麦克卢汉为我们建设的道路,他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是阅读麦克卢汉和其他媒介环境学家的原著或译文.  相似文献   

18.
郭毅 《今传媒》2008,(6):66-68
近年来书籍阅读率持续走低,网络阅读率大幅上升,人们多少担心书籍会被e-books或其他新的电子媒介替代.这样的问题需要思考:传播媒介的更替究竟决定于什么因素?从表面上看,媒介只是传播过程的中介因素,其功能是承载信息.  相似文献   

19.
多种阅读载体的出现,使人们在观念上打破了对书籍形态的认识。一部好的作品,可能会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出现跨媒体出版。今后纸质书籍与数字书籍在设计上会相互参与,相互影响。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希望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