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根据应用型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地方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补充。构建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从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内容、原则等方面作出探讨和构想,以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不仅顺应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意义、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应用价值三个方面探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突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弥补传统思政课内容的不足,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强化渗透时政热点、搭建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实训锻炼、整合红色资源、结合学生党建工作促思政教育等方法探究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性是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发展的瓶颈,从事一线教学的思政教师应不断反思当前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原因:高校思政教师、大学生与环境氛围等主客观因素。文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具体实证为例,总结出建构其实效性的五种路径:转变教学观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精心组织课堂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高校德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生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供给主体地位的权威性与网状社会的个性化、供给内容的泛在性与学生需求的精准性、供给方式的单一性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等变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也是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战略层、教学层、组织层的思政课供给链与价值链改革,重构思政课供给体系,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之处——中国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梦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要求,高校应适时将中国梦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中。阐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探寻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改变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佳,创新意识不足等教育弱势,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而且能使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延伸至“虚拟领域”,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与育人形式。为了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高校要突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开放性,不仅要重视网络思政平台搭建,推广探索网络思政精品项目建设,提高网络思政育人专业能力,而且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供给,推出精品化网络作品,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充实的内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高度重视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实施者与接受者不够重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形式走极端化,缺乏稳定性。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从观念革新、队伍建设、内容优化、形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思政理论课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而且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环境、经济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然后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时代背景变化引起的各项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高校思政人员相对短缺、思政工作方法陈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思政工作人员从业能力,优化思政教育环境;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面临教学供给理论与话语创新不足、教育供给模式有待改进等现实困境。为使红色资源精准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在深入分析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本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创新要有理有据、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话语创新要有滋有味、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创新要有声有色等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医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度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培养医学、工学、理学全面发展并为医疗企业、地方医疗机构等单位服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是当前地方医学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从课程思政的系统顶层设计、教师团队建设、思政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评测体系完善等方面探索地方医学院校医工类专业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方法和路径,努力做到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与实现育人育才效果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和价值引导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而且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时代价值,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际,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可行性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打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丛然要求.本文从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说明了思政网络教学模式建立的两种可能性途径及网络教学模式的交互、监控机制的实现方法,以探讨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应运而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型信息化平台。短视频顾名思义时长较短,却因符合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特色而深受大学生青睐,将短视频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但融媒体时代高校短视频思想政治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隐患,如短视频内容驳杂难辨、短视频创作者素质不高、短视频平台缺乏管制等。故亟需建设与完善高校短视频思想政治育人机制,促进高校切实拓宽思政教育新阵地,全面提高思政教育活力。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化既丰富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和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大学生网络犯罪多发。这些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平等性、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新特点。顺应信息化背景的要求,创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载体,故此需要调动全社会的所有积极力量和因素,构建动态立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分析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的路径策略,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际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朱秀芬  杨云帆 《大学教育》2023,(10):131-133
将地方红色资源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我国地方红色资源丰富,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善用社会“大课堂”。结合辽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红色资源实践基地;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保证,不断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要增强对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社会各相关机构要协调、统一,形成合力,共担育人重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思想基础的重任,培养理既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