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孟子所见,人性生而有之,"性"不仅仅指涉"欲性","四端之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四端之心人人皆有,与生俱来,亦是善性之原,扩而充之,即为仁义礼智。人人皆有善端,君王亦是如此。孟子不辞劳苦宣扬其说,最终目的即是凭借君王之心推广王道政治,实现解救民众于水火的夙愿。换言之,仁政即是孟子性说的最终理论目的和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4.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相似文献   

5.
儒家在孔子时代提出了"仁义礼"的道德主张,<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孟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智",汉代董仲舒又添一"信".  相似文献   

6.
孟子性善论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性善论认为道德的实现在于人固有的为善之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强加给人的;孟子性善论彰显了人的尊严与人的道德自主性;孟子性善论意在人具有实现道德的权利,强调每个人在道德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凸现了其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8.
善于思辨是思想家孟子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表现了他在抽象思辨领域的积极探索.孟子对当时诸子讨论的一些哲学问题,如人性本真、天人关系等,阐述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诸如仁、义、礼、智等为根据,提出人具有先验之善性,首创"性善论".关于天人关系这一问题,孟子认为,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应当遵循自然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孟子"天"论中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层,便是对道德之天的体认.对于道德之天,孟子认为人们应当抱持"知天"的理性态度.他极力追求尽心、知性进而知天.孟子的哲学思辨,对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内在于心,并不存在内、外的差异.把礼归于辞让之心,礼在这里就直接提升为道德主体.这样,这种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与现实等级制度意义上的礼之间就有了鲜明的差别.孟子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进而其整个心性之学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道德生命的开辟,这种道德生命因其超越性在今天仍有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种道德生命只有在与当时现实等级之礼作出区分时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以佛教法相分析,孟子所说心约当第六识。心之认知功能思,为六识相应想、慧、寻、伺等心所功用,即今所谓知觉、表象、概念及判断、推理。佛教中它们还认识感性经验;但孟子所说思则专注于内省情感及道德。心之所悦及所然,即今谓审美与价值观念,为乐、净二倒之见取见,是意识相应慧心所后天思虑的产物。心之四端为情感,分别相当于无嗔、不害,惭、愧,慢及慧心所功用。孟子说人的类同之性为仁义,佛教则见人的界趣同分为思惟称量;孟子说人之禀赋性善,佛教则见人的禀赋为无记,无善恶性方可起善恶行故。孟子说天为理义、主宰,佛教则说自由之善恶行业。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2.
<正>推荐书目:《孟子》孟轲 等著推荐理由:以前,我对《孟子》的印象只是考试要考,要背出来,为此十分厌恶。究竟是什么让我对《孟子》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我想,或许是它独有的魅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仿佛看到一位衣袂飘飘的老者,用苍老却极其有力的声音讲着四端之心,讲着仁义礼智。喜欢《孟子》,有许多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孟子,以良心本心论、赤子之心论和天爵人爵论为理论基础,深入阐发了包含仁、义、礼、智“四端”为题中要义的“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挖掘人的善性,肯定人的自身价值,丰富中国教育思想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人们的“大丈夫”人格和促成人们善言善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有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又有荀子主张"文礼养情"。此后,养性与养情的对立贯彻于整个儒学史,甚至在现代新儒家与李泽厚先生的分歧当中仍然有所表现。以往"性其情"与"文其情"之间的分歧显得不可调和,长期表现为孟子养性说胜于荀子养情说。在现代道德情感教育背景下,此二者有可能以性善论为前提融合并用,或将有助于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在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性善论经历由隐到显的发展历程。由孔门弟子、再传的发挥,到《性自命出》至《中庸》,其脉络逐渐清晰,至孟子始大成,经历了以自然人性论到道德人性论的转化,确立了以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为特征,以仁义礼智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素被誉为“大仁大义”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稍后的孟子创立“性善论”,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作了集中的充分的阐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孟子的“四德说”,评论者多半简单冠以“地主阶级先验主义道德论”,作具体分析评论的并不多。伦理道德既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如果不只是拘囿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范围内,而把眼光放到世界范围,以别的民族伦理道德作为参照,揭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不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世道的狂想,但由于人欲及天命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通过践行仁义礼智,转化人的求富贵利达之欲,他将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天命无法左右该目标的达成,孟子由是获得了意志的自由。这种意志自由是道德意志的自作主宰,人既以道德良知战胜横流的人欲.又以道德良知抗拒泛滥的流俗。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伦理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任何人都潜在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以此出发,建立了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伦理学思想体系。而他的教育、政治学等一系列思想理论都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故此,人们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理论思想的核心。本文就孟子“性善论”产生的理论、历史背景,“性善论”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评价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