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1983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上刊载的清庆瑞、黄文真同志《对“平分土地”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一文(下面简称清文),有些不同的看法,因而觉得有必要对“平分土地”问题进行再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文桂同志在1984年第4期《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平分土地”再分析》一文,对我们所写的《对平分土地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那篇文章,曾对杜敬同志在《再谈“平分土地”》一文中把党赞助或不提平分土地的口号,说成是受农民平  相似文献   

3.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1987年第1期刊登了夏道汉同志写的《试论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认为,1930年毛泽东已经正确地解决了富农问题,其根据是:第一,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就指出富农把持肥田,引起群众不满,提出了“抽肥补瘦”的问题。第二。同年6月,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南阳会议”所通过的《富农问题》决议案中,完整地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限制富农的分配土地的正确原则。第三,同年10月至11月,毛泽东在其所作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5.
杜敬同志在1982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再谈“平分土地”》(下面简称杜文)中,分析平分土地时说:“在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看来,应当怎样对待农民的‘平分土地’的要求呢?一方面,绝对平均主义是落后的,倒退的,甚至是反动的,我们不能接受;另一方面,对广大群众的要求不能简单地顶回去,泼冷水,挫伤其积极性,而是既要进行教育,以提高其觉悟,又要适当照顾,以等待其觉悟。”并认为,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在  相似文献   

6.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赵克勤、许嘉璐二位同志的《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下同)文选的注释原则——兼答薛正兴同志》一文(以下简称为“赵许文”),这主要是针对笔者《〈古代汉语〉注释疑义讨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以及笔者文中未曾提及而“有一些读者或专家提出过”的问题,开展讨论,从而说明《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原则。读了赵许文,深受启发,同时也感到这些问题确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关于赵许文中兼答笔者的若干问题。笔者已撰专文《〈古代汉语〉注释疑义再讨论》(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与之商榷。这里就《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  相似文献   

8.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9.
《党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何守义同志的《陈独秀生卒年问题》一文,看后,我按原文的出处查阅了一些资料.陈独秀生于何年?对这个问题,目前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说生于一八八○年.例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一九八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五五七页,《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第九八七页,《周恩来选集》(一九八○年十二月第一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1987年第10期刊登了王庆源同志《如何讲授<天朝田亩制度>》一文,读之颇多同感,同时我觉得要讲清楚《天朝田亩制度》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中土地政策的规定与实施,实际上是两回事,这点必须向学生适当交待。《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平分土地。它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田分九等”,好丑搭配,十六岁以上的男女均可得到整份田,十五岁以下者减半。平分土地的政策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农民迫切孕求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但是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及时代的局限性,又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12.
张世正同志发表在《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的大作《关于“他人亦已歌”》,是针对拙作《也谈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提出的批评。我对于张世正同志的大作拜读再三,所受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孙武霞同志在《瞿秋自在第三国际活动纪略》(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纪略》)中认为:共产国际“六大”期间,瞿秋白对“第三时期”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一理论“站不住脚”,“不能成立”,并正确阐述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提出“把真理界说为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不应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同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陶胜先同志的《真理应  相似文献   

15.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6.
《益阳师专学报》编辑部: 看了刘志盛同志写的《南县地方志略考》(载《益阳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感到他是费了功夫的,也是说清了问题的,作为南县方志工作者是应该表示感谢的。不过,关于《南洲厅志书草稿》书名,他的观点应该纠正。 一、《南洲厅志书草稿》书名,并非我定,是客观存在,原件封面上写得端端正正,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江西师院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上,看到了黄少华同志与我写的《矛盾的同一性不包括矛盾的转化》一文(载同刊第1期)进行商榷的文章。我很欢迎黄少华同志和我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但对《黄文》的一些看法却难以赞同。  相似文献   

18.
读了王金洛同志《具有被动意义的介词 名词结构》(载1994年第5期《英语自学》)以及王翔同志《浅谈“介词 名词”的被动意义》(载1994年第1期《英语自学》的文章后,很有收益。但同时尚有意犹未尽之感。两位同志通过列举众多例句,提出在“介词 名词”的结构中,其意义相当于该名  相似文献   

19.
读张晋平同志的《高中试验教材中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 (载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 0 0 1年第 3期》) ,深受教益 .但对其中第 3方面“教学中要对描述得不完整、存在一些问题的数学概念进行及时准确的修正”一条中谈到 :“人教社教材第一册 (上 )P .3 6‘例 4,用反证法证明 :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在假设时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笔者认为 ,教材处理是正确的 ,特提出商榷 .为讨论方便 ,先将原文摘抄于下 :“‘证明 :假设弦AB、CD被P平分……’这样的假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不能互相平分’的否定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我国农村的永佃制的问题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在永佃权制度下,佃权已不再是“给地主‘保证’劳动人手”的工具了,它能独立于“租权”之外,“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里不见形影”。(林祥瑞:《试论永佃权的性质》,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一期)。我们认为,林祥瑞同志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