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写过不少新闻作品,若要问最得意的是哪一篇,我还是首推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龙头”舞处产业兴》。这篇通讯是全省《今日自治地方》征文的应征作品,发表后被评为征文一等奖。此文的采写使我对如何写好新闻,尤其是如何使新闻主题在提炼中得到深化,有了新的领悟。选好主题是新闻作品成功的关键1996年初,云南日报社编辑给我来电话,说报社开展《今日自治地方》征文活动,向我约稿,要求是以自治县为采访对象组织稿件,写成通讯或特写,字数2000字左右。碰巧,临沧地区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正开展自治县成立10周年…  相似文献   

3.
新乡市郊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宽,是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自1975年以来,他两次被评为河南日报模范通讯员,六次被评为市级优秀通讯员。1971年,刘宽上高中时,写了一篇题为《向雷锋学习,努力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文章,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在全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前,这组报道已在99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发回的电视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也获得了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一等奖。我们曾评介过《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写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有两篇取自同一题材的作品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1999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三大斗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篇新闻作品各有特点,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自从结缘党报,我就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因为我把我的真情献给了党报,党报又给了我很高的回报,更使我奋进。把真情献给党报就要用真情去采写新闻。一次,我到新野县康泰面粉公司采访,看到他们为了推销产品,销售员亲自背着锅灶到客户家中蒸馒头、下面条验证面粉的质量,我深深为他们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就写了《康泰集团营销——“中不中”现场蒸》的新闻稿件,很快被《河南日报》采用,还被评为河南日报通讯员新闻奖一等奖。春耕生产每年司空见惯,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我深入农村进行采访,深深感受到了新野农民在春耕生产中的变…  相似文献   

6.
一想起发表在1991年10月25日《南阳日报》上我写的社论《定了的就一定要办好》,被评为当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三等奖的事,心里依然非常激动。时任河南日报副总编辑陈锐对我说:“地市报人员所写社论能在省级评奖中获奖,不容易。”回顾这篇言论写作的实践,我的体会是:采访调研重于写作,谋篇要胸有全局,语言贵在朴实,论证应具有风格。在深入采访中挖掘思想写新闻需要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撰写社论更要重视调查研究和采访。社论,大都是命题作文。对作者来说,这种采访不仅应是详尽的,而且还需经过深思熟虑,从中挖掘出蕴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素材。1991年…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信息     
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选7月17日在北京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好新闻作品206篇(件)。其中一等奖作品47篇(件),二等奖作品70篇(件),三等奖作品80篇(件),特别奖作品9篇,另评出好标题21条。河南日报《许昌二内燃厂“内战”激烈》一稿,被评为二等奖,郑州晚报《车站广场丑事不少非治不可》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些好作品将由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颁发奖状,由1988年底刚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基金会提供奖金;其中一等奖由北京制药厂授予“双鹤奖”。一九八八年全国好新闻评出我省《许昌二内燃厂‘内战’激烈》、《车站广场丑事不少非治不可》入选  相似文献   

8.
以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捕捉重大报道题材李彩英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优秀广播作品评选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采制的录音报道──《挖墙脚的人们》,以其题材重大、内涵丰富深刻、社会反响强烈和广播特点鲜明等优势,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这...  相似文献   

9.
《农民陈行忠创办华夏现代农业研究所》获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桐照渔民清退2.6万只养殖网箱修复海洋生态》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县市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有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回望采访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活鱼”无处不在,要想抓住“活鱼”,就要沉下去、钻下去、挖下去,  相似文献   

10.
由《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联合举办的“怎样办好县(市)报”有奖征文活动,8月中旬在北京评选揭晓。江西省《赣中报》副总编辑简秋雄写的《假如我办县(市)报……》一文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论文有5篇、三等奖11篇,另有40篇被评为入选作品。“怎样办好县(市)报”征文  相似文献   

11.
新闻贵在及时新鲜,文章标题更应该讲求新颖、传神,展示一种见题抓人的魅力。 1993年5月,我写一农民因借不足钱给岳父送寿匾而吊死的事寄给《鄂西报》,很快被编辑改成《现金贴喜字 悲因喜字生》的标题见报。后来,这个标题连续两次获得“好标题奖”,于是引起了我的思索,逐渐悟出了写新闻必须先精心构思新美的标题。写好标题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一九八四年我采写的小通讯《深情》(《南通日报》六月十二日),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前年12月,我被招聘到槐树乡搞通讯报道工作。刚上任时,我实在怕难以胜任。该乡位于遂平的西北部,距县城40多公里,地势偏僻,历来是报上无稿,电台无声,县广播站也很少发这个乡的稿。如何克服困难?我想起了《新闻爱好者》。我从1980年以来,就是靠《新闻爱好者》(原为《河南日报通讯》)这个良师益友帮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我先后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全省好新闻一等奖,连续8年被地、县评为模范通讯  相似文献   

15.
《远征南极》电视系列节目之三《红旗插上乔治王岛》在一九八五年度全国电视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特等奖,在一九八五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现在回想起来,《远征南极》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奖励,除了题材、内容、拍摄等方面的因素外,和我们使片子尽量接近观众的编辑思想也是有关的。去年四月二十五日,我接受了编辑南极片的任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荣获开封日报社通讯员好新闻奖,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惊喜之余,体会到通讯员要脚踏实地写新闻。学习求“细”。各类报刊我都爱不释手,如痴如醉。自名“珍珠集”的小本子成了我的“随手宝”,里面记有“好标题”、“好导语”等,还粘贴了很多“好新闻”报纸剪样。现在,已存放近30本。我连续三年自费参加了开封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不断地学、细致地钻、不停地写。心诚则灵,仅2001年,在《开封日报》等刊发稿件就40余篇。采访求“实”。《王庄村的民情夜谈会》被开封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新闻,采访时颇费周折。…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2月下旬,陕西工人报编辑部收到了一篇《大娘啊,您在哪里》的通讯,事迹感人,文笔生动(此稿首先在《铜川矿工报》发表,被评为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我看后深受启发,就配发了《反差与震撼》这篇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有的还寄钱寄物慰问铜川矿区特困职工。这篇稿子先后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一等奖,最近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新闻奖”。有关方面的同志,要我谈谈写这篇文章的体会,实在也理不出个道道来,于是就借题发挥,说几句题外的话吧! 大家都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多数报社的负责人都把撰写言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但是,近些年来言论也是我们报纸的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办报  相似文献   

18.
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作题,可谓画龙点睛。读者打开报纸,总是先瞄一眼标题,如果标题传神,定会吸引读者。那么编辑怎样为新闻作品用好点睛之笔,使之精神?我体会有如下几点:一、别让套活套住。作标题除了要注意文字的长短适度、结构匀林、富有韵味外,最关键的是得有意蕴。新闻的个性就在于新鲜与真实,一篇篇稿件摆在那儿,编辑要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个性,找出每篇稿的特点和角度,不能千题一面,套用空话、老话。诸如《改革又出新举措》、《某某怎么啦》、《大火(洪水)无情人有情》、《不用杨鞭自奋蹄》、《一件珍贵的毛衣(照片…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九八四年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从那时以来,我经过勤学苦练,初步掌握了新闻的采访、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撰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电台等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二百九十五篇。其中去年发表了二百零五篇。《宿舍楼搬家》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先后被地区广播电视系统评为一等奖和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评为三等奖。同时又分别被省电台和地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下面我谈谈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以来的体会: 勤奋,出成果的关键我初从事专职通讯报道工作时,心里很担忧,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文字功底差,怕稿  相似文献   

20.
上期本刊发表了吴立同志的《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探索》一文、这期再发表陈琪同志的《标题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供新闻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和报刊编辑们参考。我们发现在新闻摄影作品的制作和编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重图轻文”的倾向。重图是对的,轻文(包括文字说明和标题)对不对,就值得商榷了。有的摄影记者需要找别人给他写说明;有的编辑拿到图片说明就照发不误,不象对待文字稿那样细抠细加工;至于照片是否需要加标题,不少同志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些现象正常吗?大可探讨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