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古代爱情传奇构筑了古典爱情独特的东方神韵,然则结合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爱情传奇的虚幻和故事背后深深的"幽怨"情结;在这些故事背后负心才子一直是民间批判的对象,而这些才子的变心其实也有深刻社会原因和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子变心和古典爱情的"幽怨"一样是注定的。这种不可解决爱情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爱情传奇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中常有这样一种"神画"传奇故事:由于男子痴迷,画上美人传奇般地来到现实世界,与该男子结为奇缘;历经一段时间的世俗幸福生活,终因女子容貌过美或行为超常而被某好事者指为妖;面对男子突如其来的猜疑,美人痛返原初画卷。这种"神画"传奇故事母题之所以历久弥新,固然有受到民间传说、宗教佛理禅意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传统社会"视美为仙"、"认美为妖"等传奇化认知心理蕴含着"画似真"、"真如画"、"美为妖"、"真是幻"等审美经验。具体说,在这种"寓理于事"的传奇化"神画"故事中,画中美人之所以能够走下画面与现实人物发生艳遇,主要是因为"画中人"特别传神,容易令人产生活灵活现等审美幻觉,故而演化出富有幻想的传奇故事。可以说,这种传奇化故事叙述包含着"艺可通神"、"情可通神"、"情中含淫"等褒贬兼备的传神美学原理,是抽象传神魅力的具象化传奇诠释。  相似文献   

3.
"非竞争型弱势化"现象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非竞争型弱势化"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贫困"问题。权利"贫困"决定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加剧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从而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对立和冲突,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必须适时进行社会的改革,使社会弱势群体更多获得生存、发展、医...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社会现实中并未充分展现,主体性的社会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形而上"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化、指导思想的纯理论化、精神生活的边缘化。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过程中,必须从现实利益和民生关怀入手,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互动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和"形而上化"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它使"众声喧哗"变得更为名副其实。网络小说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代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狂欢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社会大众在现存状态下对精神释放的需求使网络小说"狂欢化"有了最广泛的心理基础,"狂欢"在小说文本中体现出"众声喧哗"与异类融合等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成为可能。而网络小说集体"狂欢化"现象的背后,则体现出社会大众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中对"人本"之人性的呼唤以及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建构,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大众对安全感的社会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笔记和传奇婚恋故事中分别出现了"妒妇"和"贱妇"两类女性形象,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迥然之别尤其是有无士族的支持而有着不同的婚恋遭遇,产生了不同的心态与反抗方式。唐笔记中的妒妇与唐传奇中的贱妇在时间上以中唐为承接点,这恰是士族于唐代进一步衰亡的转捩点,文学作品中女性从"妒"到"贱",反映着唐代士族的渐衰。  相似文献   

7.
李季 《语文知识》2011,(1):51-52
"黄粱梦"故事曾改编成志怪、传奇、戏剧、魔幻舞台剧等体裁,这是叙事文学突破自我、寻求发展趋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故事化"令《百家讲坛》创造影响力"神话",使其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一跃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应该有所启示,将其"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家庭私事化"是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现象。本文描述了义务教育"家庭私事化"的表现,分析了出现的原因,并探讨了隐存的利弊,提出了引导性建议:鼓励教育指导机构建设,促进家校间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文本经典理论的视角认为"信达雅"作为经典理论本身不具"经典性",而是它的"可阐释性"给它带来"经典化"过程,社会价值认定给它赋予了生命要素,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章还认为任何翻译理论都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解构、重构、消解过程中,这也是翻译理论的社会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4.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15.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中有大量的偷情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虽各不相同,但细审之却具有相类的叙事模式,每个模式内部又都包含相似的要素。这使得故事按照一定逻辑发展下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男女提出的要求,更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冯梦龙个人的思想意识,即他并非如一般论者认为的是个十足的主情论者。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与激励的制度安排,也没有形成制度创新的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治理改革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大学治理改革基本上是对原有治理结构的复制、延伸和精致化,结果导致当前大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效率并不高。规避大学治理改革的"内卷化"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国家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强制性创设;二是形塑"国家、大学与社会"动态均衡的治理结构,构建国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制度化合作治理机制;三是培育现代大学文化,为深化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提供内源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禹家族家庭的研究是全面研究大禹的重要补充部分。相关文献中对大禹的出身及其父母的记载、大禹对待父亲被处决、大禹娶妻生子、大禹如何看待儿子"家天下"的行为等都有较多的记录。这些大禹"家"的故事表明当时的家族和家庭伦理观念已经形成:包括小团体化、私利化和经济关系亲缘化。  相似文献   

20.
性别是如何改变的?从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性别实验,到1952年被媒体曝光接受了变性别手术的克里斯蒂娜的传奇故事,再到今天日益壮大的跨性别运动,作者乔安娜·迈耶罗维茨引领我们回顾了变性别欲的历史。作者广征博引,向读者表明,在20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