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子》"道可道"章,是为《道经》之"序言"。在此序言中,老子交待了《道经》的思想主题,说明了《道经》的论说对象,解释了论道的概念工具,指出了观道的视角,提示了体道的门径。老子在《道经》首篇作此序言,目的是申明写书宗旨,提示读者要透过名言的"窗",来把握《道经》的思想实质,体悟道体。在"序言"的话语背景下,可以畅解此章章义,明达《道经》全书。  相似文献   

2.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经典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等重要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老子》强调"常道",慎到推重"常法",虽在"常"的坐标上形成联系,但慎到的"以道变法"却使联系变成了差异;《老子》虽然有"法"的词汇的使用,但没有法度意义上的用例;就"官长"而言,老子重在结果上的自然选择,慎到则侧重理性上的营建。文本说明,《老子》不仅不是武内义雄所说的慎到学派的作品,而是在道、道法的视野上,慎到法家的"以道变法"是居于老子道家到黄老道家之间的思想存在,这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玄机,.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能被感知,确不可得.老子"道"之永恒理念值得当代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以挖掘其价值所在.不仅如此,老子"道"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11.
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儒家各派对道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界说,在中国唐朝,韩愈为辨别儒家之道和释老之道的区别而作《原道》,提出以仁义为道。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为辨别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的区别而作《辨道》,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原道》和《辨道》以于道的解说虽然明显不同,但是两之间却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韩愈、荻生徂徕关于道的学说,可以进一步揭示韩愈和荻生徂徕的思想特征,以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流传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上,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14.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6.
求学以明道也是章学诚的为学目的 ,对道的新认识与其学术理论方法的建立关系重大。道为立言之本 ,道不离器是六经皆史论的立论根据。对闻道的重视也使他在为学方法上迥异于时人 ,而偏重对义理的探究。而《文史通义 .原道》篇是其对道的论述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戾家”的“戾”的含义由乖张、暴戾而引申为违反。按照启功等前辈的考证,“戾家”意指外行的、无师承的、非专门的、不精通的人,“戾家画”可指为脱略常法、无师承、有违绘画法则的画作,是一种业余水平的绘画;钱选和赵孟颓将“戾家画”与“士夫画”想对应,“士夫”应指在位的文人官僚。从钱、赵有关“戾家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钱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觉地游离于“士夫”之外的一位士人,其说蕴含了“道”、“艺”关系的历史内涵,表明了钱选对“道”的超越,其价值格趣由传统的“重道”而转向艺术。钱选以这样的士人格趣并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启迪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从而体现了他在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陶渊明一百二十多篇诗歌中,涉及“固穷”的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咏贫士》组诗,对此表现尤为集中。在写作《咏贫士》前后是诗人内心矛盾极为激烈而急需寻找心理慰安的时候,此组诗正是诗人在能否将固穷之志坚守到底的矛盾斗争中升华的结晶。“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他精神的重要支撑。那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固穷题材的诗歌,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后期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道"的"显-现"是源始时间性的生成过程,是随其本体所是而自由的化(给)出。"游"在化入"道"的时间性中运行,也就意味着"游"摆脱了一切现成事物的束缚,而进入到一个自由而本真的体道、悟道的境界。"游"作为体道、悟道之行为,就是与时俱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是一生的同志与挚友。他随同陶行知创建了晓庄师范,并以晓庄师范作为自己办学的榜样和砥砺,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晚年多次来到晓庄,鼓励晓庄的师生铭记陶行知,继承陶行知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