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构建一套科学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改革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应建立一种有利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立以社会救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重要补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因此必须注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本文从社会公平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和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策和制度保证、采取多种渠道恢复农民工的平等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多种途径以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才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仅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就加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促进社会和谐等一些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作为社会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引发社会冲突,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主要由历史原因、政策和制度原因以及现实原因所引起.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要从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政府职能,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社会保障领域中.城镇养老保险的空账运行、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转续、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以及残疾人社会保障等问题尤为突出,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有利干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坚持局部服从和促进整体发展的原则;坚持全方位设计,分类指导、分层级推进的原则.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努力消除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并从三方面分析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目前,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种制度的不完善,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现存主要问题的及产生原因,并对国外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总结,为我国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设、制度建设、农民工培训等三方面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王亚南认为,农民工就业促进中政府部门的职能存在着缺少长效的综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以及越位与缺位问题。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建立各项协调机制;切实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培育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邱莉认为,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却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其社会保障存在严重的缺失;参与社会保险的比率普遍偏低、就业服务与职业培训普遍缺失、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基本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状况令人担忧,作者从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制度缺陷、政府管理和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蔡建民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建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际需要。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农民以及流动人口三者之间的社保体系框架有机结合,是探索解决流动人口社保问题的最基本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成为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促进其城市融入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的良莠不齐,社区教育依托自身办学优势,成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期望载体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哲学价值的理论,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形成了以留守群体、农民工为主体,以社区为客体的价值关系,按照是否有利于留守群体、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这个尺度进行研究,认为弘扬农村社区信任合作、互助互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留守群体的困难;建设社区同外部联系的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社区内部的生产生活设施,满足农民工可以进城,也可以退出,自主选择,进退两宜的空间;而通过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社会建设,改革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建设,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偏差等心理健康问题基础上,提出灵活多样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着重阐述了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宏观上、思路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广大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还存在缺陷。我国以户籍地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差异,是农民工子女尤其是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两大障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当代有关进城农民工性问题的文学作品,认为性爱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状况的表现,而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性爱,遭受的是剥夺与放纵的两种异常待遇,“打工文学”揭示了这两种不同际遇给构建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机制现存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贫困治理,有助于流入地城市自身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文章从教育券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角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贫困治理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以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政治、经济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为此,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完全积累、缴费确定型的筹资模式,合理设计缴费基数与比例,制定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登记、缴费、转移、接续及发放服务管理制度,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的技术平台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规模与日俱增的年轻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对其自身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社会化组织载体,依托它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拓展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人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