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调查法与文献法对藏区牧区定居示范村江巴村体育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藏牧民定居是江巴村体育环境改善的有力支撑,但牧民定居与体育环境构建尚处于低层次阶段,要实现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体育组织管理,依托旅游业推动体育社会化,转变体育观念、意识,提升牧民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生活水平,为实现体育对藏区牧民定居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国家开展我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我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和解决游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等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在高原,在藏族聚居区,我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已经真正深入民心.就群众体育而言,以往住得很远的藏区民众,交流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受到地域上的限制,而牧民定居后,交流变得相对集中和方便,本文通过研究牧民定居后四川藏区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3.
定居和旅游开发是引发少数民族牧民生存环境变迁的重要外部力量。文章以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研究牧民适应的五个变量。在对可能影响牧民适应的牧民属性特征和五个适应变量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初选后,借用累积logistic模型对初选的因素开展回归分析,对参与旅游业发展定居牧民变迁环境适应影响因素的种类、影响程度、重要度顺序等开展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五个变量是影响牧民变迁环境适应的主要因素;其重要度自高至低依次是生产经营因子、社会文化因子、生活与交往因子、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产经营适应程度高的牧民,其对定居生活感到适应的发生比为其他人的1.44倍。  相似文献   

4.
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生态已显脆弱的草原,也旨在为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牧民走上脱贫致富开辟道路。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牧民搬迁定居的效果究竟如何,这是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新疆和静县X村定居牧民的定居生产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效益,并试图就此提出牧民定居的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作为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之一的牧民定居行动的持续推进,藏区农牧民对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和界定藏区社会保障问题,对于维护藏区和谐稳定和实现"三个甘孜"的建设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75-80
牧民定居后实现有效的再社会化是牧民定居工程能顺利推进的关键。然而在定居工程推进过程中,牧民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知识和农耕技术,分配的土地大多只作为家庭畜牧业的附属资源,导致牧民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定居形式和土地的区位特点,引入多种土地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定居牧民家庭经济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牧民定居工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依据大量的献,考察了新疆地区关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演变和政策演变对游牧民定居以及定居后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作指出,使牧民从游牧变为定居,就成为政府力求改变牧区生产落后与牧民生活艰苦的一贯不变的政策,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是实施速度与程度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丰杰 《考试周刊》2011,(65):32-33
2008年起四川省启动牧民定居计划。计划启动之后.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媒体在牧民定居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对牧民定居计划中的一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分析电视在其中的作用,并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丰杰 《文教资料》2012,(18):94-95,98
随着牧民定居计划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康巴藏区的文化转型问题凸显。文化的转型往往伴随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发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往往体现在新的传播媒介中,与之前的传播媒介相比,新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许多特点。充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完成文化转型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地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在中央政策制度支持下实施退牧还草、牧民定居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现状及传统民俗心理的不适应和缺失,以及搬迁政策落实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牧民定居中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政府未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藏族民间音乐具有与生活相伴、与歌舞相融、与宗教难分、与时代相合的特征,又具有节日文化气息、崇高德性的观念、兼蓄外来文化的特点。呈现出神秘的文化色彩、浓郁的生活情趣、古朴的民风民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藏族民间谚语的形成,无疑和藏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解读藏族谚语中展现出的民俗因素,能够更好地挖掘谚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使我们深化对藏族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聋人身份认同是聋人,包括重听人士对其群体文化以及自己聋人身份的承认,其发展受到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交流方式、听力损失的时间与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传佛教的宗教价值观;文章从藏传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以及道德观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这些宗教价值观对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玛娜珍的两部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和《复活的度母》显示了藏族女性文学的成就。从题材的现代性和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情感世界的把握来看,《拉萨红尘》和《复活的度母》开拓了长篇小说中藏族女性现实生活的表现空间。散文化的抒情叙述,大胆而热烈的女性意识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感和神秘的宗教文化,这些因素使这两部长篇小说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也成就了作家的浪漫主义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6.
藏族民间谚语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在搜集大量藏族谚语的基础上,浅析藏族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社会、宗教场所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婚礼作为嘉绒藏族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透过其中宗教活动的分析才能获得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显著价值,才有可能在其本土文化基础上构建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
Abstract: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the influence of family,society and religious site on education can never be neglected.Wedding is an important rite in the life of Gyalrong Tibetans.Analysi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weddings,we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inheriting Tibetan culture and construct more vital forms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its local culture.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措古隆为例,探寻了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开发背景下,基层社区文化所发生的重构。措古隆是香格里拉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它毗邻于滇西北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噶丹·松赞林寺,深受藏族传统宗教文化影响。随着迪庆州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寺院参与旅游业的程度逐渐加深,这对措古隆村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影响。该文通过措古隆村文化变迁的镜像,探寻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地区基层社区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文化上 ,纳藏文化既存在着天然联系 ,又有着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所致。藏族离主流文化中心更远 ,生态环境更为严酷 ,又加佛教西来 ,使苯教完成了学说化 ,而纳西族的东巴教却在纳西族的儒化过程中褪化为礼仪化宗教  相似文献   

20.
藏族头饰文化丰富多姿,是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头饰文化的表象,我们可以窥见原始宗教信仰对其审美情趣的影响。文章试从头饰颜色、材质、头饰与传说及史实、头饰与仪礼4个方面来探寻其中蕴含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