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3.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感恩父母,但具体行动不足;感恩老师和同学,但情感和行为缺乏;感恩社会,但认知与行为存在差异;感恩自然,但认知相对薄弱且行为相对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学校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所谓“感恩”就是知恩图报,即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感恩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因素;有感恩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主要标志;有感恩意识是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普遍缺乏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情感和行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其原因有社会背景的,也有教育上的。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多种多样,主要是在德育课程中增加感恩内容,在校园文化中增加感恩教育元素。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怀和素养,是一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江苏某职业学校部分学生进行感恩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职校学生的感恩现状以及目前职校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实施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即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感恩认知观念,增强学生积极的感恩情感体验,最终将认知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感恩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个体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整套行为反应体系,它是一种认知、一种情感、一种意志,更是一种行为。"[1]1"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校园里的主流,近年来他们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本文作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相关问卷调查,以及与小部分"90后"大学生交流分析后,对现阶段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学生感恩心理状况,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6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感恩水平总体上比较高,但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发展不均衡,女性大学生在感恩认知、感恩行为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男生,艺术类大学生在感恩行为维度和总体问卷上显著性地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学生干部在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总体感恩水平上显著性地高于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9.
家庭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襁褓式理念,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以及网络的冲击等因素造成了家庭中孩子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缺失,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感恩对助人行为的预测作用,细化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对296名大学生进行情景实验,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协方差分析技术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与负债感、快乐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价值的情感特质;感恩比负债感和快乐更能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等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但是,在当下在各种思潮、各种外来文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不知报恩、情感冷漠"等感恩心缺乏的现象,追溯其原因,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大学生感恩心的缺失必然会给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带来许多危害,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唤醒大学生的感恩心,让大学生学会感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尹玮 《文教资料》2009,(11):183-18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格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与缺失的表现,深入分析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从认知层次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转化成为报恩行为,培养出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具有激发积极社会行为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对助人倾向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性别和是否独生等人口学特征对感恩及助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恩特质及其各维度和助人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感恩深度、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对助人倾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掀起一场“幸福革命”。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是道德的“晴雨表”、“原动力”和“强化物”。感恩与自豪、希望、受鼓舞的、宽容、兴奋等积极情绪存在正相关关系,处于感恩心境的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练习作为积极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生理、智力以及人际资源,提高个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阎惠玲 《教师》2012,(12):14-14
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社会规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让被试学生查找感恩资料、唱感恩歌曲和开展感恩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恩国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即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意识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但又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感恩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社会与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应启发大学生的感恩认知,激励感恩情感,锤炼感恩意志,为其感恩行为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感恩塑造核心理念,增进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指数,增加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诱发亲社会行为,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做心怀感恩的教师、为学生创造培育充沛感的经验、欣赏简单的快乐、理解别人和表达感恩是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感恩意识是道德品行的善端,它能升华道德情感,拓展道德理念,融洽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感恩意识的培育和扩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软肋,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甚至出现了道德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开展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将会变得和谐、亲切、健康,生命之树也将得到滋润。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缺乏感恩心而被取消受助资格”入手,对感恩教育概念、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找到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