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威尔·赖特在他对通俗西部片颇有影响的研究《六响枪和社会》(1975年)一书中讨论了西部片的神话特性和结构。赖特在书中归纳了西部片中的四种基本情节,分别是:经典、复仇、过渡和职业。所谓"经典"情节,就是指西部游侠路见不平,拔枪相助。助人者与被助者并无利益往来,仅仅是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实践。而作为经典情节的影片就是1953年上映的《原野奇侠》(Shane)。这是由派拉蒙出品,乔治·斯蒂文斯执导,艾伦·拉德、琪恩·亚瑟、凡·赫夫林等主演的电影。  相似文献   

3.
反理学思想家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敢于挑战明代程朱官方经学的统治地位,要求人们摆脱理学框架的束缚,以童心破除儒家经典的权威;提出"六经皆史"的思想,反对神化经典,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站在童心说的立场,不受经典束缚,批判以程朱经说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反对以孔孟既定的"刊定死本"的说教,成为批判传统经说的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4.
正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3)
正一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区的耶鲁大学老校区一条主干道的路边,竖立着一面醒目的中文招牌:雅礼协会。招牌对面,是雅礼协会的总部。这座房子小巧玲珑,掩映在林荫下,显得非常幽静。正面的墙上也有一面"雅礼协会"的招牌,只是比路旁的招牌略小而已。"雅礼"是耶鲁大学"耶鲁"两字的音译,中国人如此翻译,正暗合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的词义。雅礼协会与中南大学  相似文献   

6.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论语》中有许多关于言与行的记载,涉及内容广泛,大至兴国安邦,小到个人交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语言观,从中也可窥探儒家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它所反映的言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敏于行而讷于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是《论语》中最常见的关于言行关系的描述。《宪问》有:"子曰:‘邦有道,危言危  相似文献   

7.
李健民 《寻根》2014,(6):9-11
<正>《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五经"之首,对它的评价一向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备受尊崇的。严格地说,《易经》是一部哲学巨著,令人惊奇的是,《易经》可以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包括数学、化学、物理、中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易经》充满了辩证法。中国旧时的文人如果不通晓《易经》那是非常可笑的。《易经》的卦名、"卦辞"和释辞因含义特殊又语多吉祥,催人奋发向上而常常被历代帝王和普通  相似文献   

8.
正《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有很多语句意蕴深刻而又丰富,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子绝四"就是其中一句,它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但这一句与《论语》中其他语句相比,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意欲在此探赜一番,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12日,美国导演乔恩·费儒执导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在中国上映,一周之内便取得了5亿的票房。从1995年动画版《狮子王》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到25年后的今天仍在循环播放,我们不得不承认,辛巴的确陪伴了许多21世纪的新生宝宝们共同成长,于是当"真兽版"《狮子王》以全新的面貌席卷全球时,也不由得唤起了当年在电视机前守候的孩子们的一份情怀。也许是受近几年翻拍经典潮流的影响,在中国影迷的心中,"翻拍"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毁经典",即使是阵容强大的团队搭配口碑良好的制作公司也不免遭受质疑,可是"经典"这块充满了关注度与观众数量的"肥肉"又怎能不引来电影公司的"觊觎"。于是,这部由原版电影的出品公司迪士尼支持,曾执导过《钢铁侠》的乔恩·费儒操刀的"真兽版"《狮子王》以"旧酒新瓶"的形式,正式亮相大众眼前。"新瓶"——"真兽"的场景还原与视听效果  相似文献   

10.
道家道教经典《道德经》以道为本体,表达了一种"得一"的终极情境。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以人格梵为本体,表达了一种个体存在和人格梵相连的"瑜伽"终极情境。"得一"和"瑜伽"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的文化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欧美有这样的说法:你可以一辈子不去剧场,但唯有皮娜·鲍什你不能不看。这是一生中务必要看一回的舞蹈经典。——艺术评论家Michael Chiang我把世人分成两种:看过皮娜·鲍什作品的,和没看过皮娜·鲍什作品的。——北京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  相似文献   

12.
日前逛书店,被一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寂静的春天>.初看这一颇具诗意和文学意蕴的书名,以为是一本纯文学书籍,打开一看内容才知是论述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专著,为美国环境和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作,曾在美国引起过激烈争论,被环境保护主义者称誉为"绿色经典"和"绿色圣经",新近被吉林人民出版社编人"绿色经典文库"翻译推出,以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与绿色伦理和绿色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经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陆王心学也不例外,他们的哲学与经学是密切相连的.本文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指出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致良知,把经学纳入心学的范畴.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  相似文献   

14.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3):109-111
在朋友圈,提到赵云,曾有人说他是一个"不会做人,只会写诗"的人。"不会做人"并无贬意,指的是他不太懂得当今社会做人的技巧。我想:这恐怕与他长期浸在诗歌里难以自拔也不想自拔,顾此失彼有关。不过,作为一个诗人,不懂得做人的技巧,并非一件坏事。在面具流行的今天,诗人和诗歌所缺失的,正是一颗与做人的技巧无缘的"诗心"。"诗心"即"童心"。翻开印度诗圣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有一颗对真、善、美之神虔诚至极  相似文献   

15.
正《尔雅》大致成书于战国末年,后由秦汉经师订补而定,为我国最早的辞书,包蕴着丰厚的上古文化信息,除了可以当作开启儒家经典和先秦古籍众多词义训释的钥匙,更可了解先民对事物的认知。该书《释鱼第十六》:"螖蠌,小者蟧。"意思是,与鱼类同样生活于水中的,有一种动物叫"螖蠌",小的称"蟧"。"螖蠌"是哪种水生动物  相似文献   

16.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才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人才?我只能不十分肯定地回答道:人才是指有某种特长并有益于社会的人.还好,这个回答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一致,没有离谱.<词典>里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其中的"德"字和"有益于社会"的界定非常重要,否则仅指"有某种特长的人"就不好说了,比如奴才不也是"有某种特长的人"么?奴才的特长就是:吹牛拍马,唯"官"首是瞻.还有:不把自己当人看!  相似文献   

18.
<正>《局外人》(1940)作为加缪的第一部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渗透了他对人类生存处境的诸多矛盾与悖论的独特思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之一。"局外人"20世纪西方文学有许多经典的"第一段"。"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是《局外人》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主人公默尔索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这  相似文献   

1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8):F0002-F0002,1
<正>本刊自本期始开设"经典重读"栏目,旨在体现"经典不会过时,好书总有人读"的理念,希望读者能从中获益。——编辑部两个多世纪了,查斯特菲尔德爵士的父爱被演绎成世间最理性的声音、最慈爱的符号、最美丽的修辞和最实用的教诲。  相似文献   

20.
伍晓明 《中国文化》2010,(2):121-124,125-135
<正>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在中国传统中,视天与人之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是一流行观念。①此父母—子女关系又由"天之子"为中介而具体地实现为一种"天子—子民"的政治制度。天被认为将其作父母的责任具体地转授于天之子,所以天之子即是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②而作为天下全体之人民的父母,天之子即应为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之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被直接规定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元后"即民之大君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