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离不开主体意识培养和向人本性服务理念的转变.重新理解教育管理的主体性,既要肯定高校的主体性又不能忽视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追求思想主体之独立.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本性在于主体意识中的自律观念的培养,并最终形成成熟的道德实践主体.因此,教育管理是一项艺术,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在此意义上,管理的科学性也内在地蕴含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效果不强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人的主体性.任何忽视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教育,都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因此,必须强化人的主体性认识,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主体性确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施主体性教育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要正确把握高校自身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观,深化主体性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完善主体性的适应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在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获得培养。从这种意义上说,课程是学生精神建构、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首先对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其次,提出高校课程体系应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高校课程体系构想。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主体性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来说,创新教育具有主体性教育的特征,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高校主体性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主体性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主体创新能力和主体创新人格的目标,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管理机制为构建维度.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就业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就业指导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就业指导.在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今社会主旋律的背景下,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是学生自我发展、自身完善的需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主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指导方法、丰富指导内容和加强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主体性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将主体性教育融人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分别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的改革探讨其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11.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高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过程是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相互交流的过程,贯穿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全部过程,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时代呼唤主体性的今天,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陈亚 《文教资料》2009,(36):215-216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主体性发展,而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目前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社团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有效发挥,应坚持四个原则.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简论高校主体教学管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推广主体性教育应以主体教学管理观为保证。主体教学管理观是一种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师生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它的提出以高校推进民主管理、人本管理和学术管理的趋势为时代背景,以主体性哲学、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特殊规律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军伟 《文教资料》2011,(4):114-115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论证了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这对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和发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任务,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很多,针对这些问题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提高实效性的对策.通过研究,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此外,重视人的需要和利益,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效果,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为厘清高校思政课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和建构路径提供了有益思路.主体性认同是话语权的重要来源,主体性的生成离不开主体需要及其满足.高校思政课应以激发大学生主体性为基本遵循,以把脉大学生真实需要和提供有效话语供给为主线,通过"主体真实需要——有效话语供给...  相似文献   

17.
略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因此 ,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观念变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及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主体性德育的具体要求 ;并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主体性德育内容组织、氛围营造、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自我管理与教育的加强以及多样性德育中介的创设等方面 ,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受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制约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个体品德的关键因素。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是改革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实质上是资本主体性批判.资本主体性是资本权力与形而上学绝对同一性的联合,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人的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幻影,因而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只有人才有主体性,或者说,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资本主体性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僭越.资本主体性表现为拜物教式的谵妄.在拜物教的"三位一体"中,资本拜物教是最后的、也是最神秘的形式.因此,瓦解资本主体性,必须从扬弃物化入手,而扬弃物化的根本在于铲除物化产生的私有制基础.只有在扬弃私有制的现实运动中,才能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人的总体性,在总体性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