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有一次,我听了四年级的一位教师教学《麻雀》一课。课堂上,教师用恰到好处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读,有些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还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经过反复读,终于体会到了麻雀的果断与勇敢,体会到了母爱力量的伟大。许多学生对于“母爱”这个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听了四年级的一位教师教学《麻雀》一课。课堂上,教师用恰到好处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读,有些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还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经过反复读,终于体会到了麻  相似文献   

3.
听过一节《麻雀》,学生经过反复读,终于体会到了麻雀的果断与勇敢,体会到了母爱力量的伟大。许多学生对于“母爱”这个主题思想谈得十分到位,认识十分深刻。他们首先从老麻雀的舍身救子谈到了动物的亲子之情,然后联系自身感受谈到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感悟到了天底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我真为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而激动,为教师的精彩点拨而喝彩。就在大家沉浸在兴奋之中时,突然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告诉我们母爱的伟大,而是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最终是可以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但这个学生独特的见解不仅没…  相似文献   

4.
王迪 《湖北教育》2003,(13):52-53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重点通过读议描写老麻雀、猎狗的语句,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体会作者写作的妙处,  相似文献   

5.
《麻雀》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的经典之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到猎狗最终被感动以后主动放弃垂手而得的佳肴这一个故事中,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畏、无价。我在教学中通过感悟、点拨、激情三个层面与学生共鸣,以爱为主线全方位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一次爱的熏陶。第一层面感悟揭示课题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条猎狗即将吞食一只小麻雀的图,在学生口述图意后推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设下悬念:“猎狗到底有没有吃掉小麻雀呢?为什么?”不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  相似文献   

6.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一文,我读了之后,深深地被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保护幼儿的壮举所感动。地上,一条大猎狗逼近小麻雀,张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小麻雀将要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老麻雀突然“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着,”它准备与猎狗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猎狗慢慢地向后退。舍己救幼儿,老麻雀哪来的勇气呢?我认为它的勇气来自母爱。由麻雀的母爱,我联想到人类的母爱,我觉得人类的母爱更感人肺腑。凌晨做饭,寒夜缝衣,雨天送伞……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哪一位母亲不是受尽苦累,费尽心血呢?孩子生病,…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嘶哑"等词语。2.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崇高。【教学重、难点】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麻雀图片)说说麻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弱等)(出示猎狗图片)这是谁呢?它和狗有什么不同?(凶猛、可怕等)  相似文献   

8.
新平县杨武小学的罗静愉来信认为:《麻雀》赞颂了崇高的母爱。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麻雀》一课是讲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很多教师认为《麻雀》的主题是赞颂母爱,我也倾向于这种看法。《云南教育》1992年第六期刊登了《<麻雀>的主题不是赞颂母爱》一文,文章说《麻雀》的主题是赞扬老麻雀敢于斗争勇于战胜强者的精神,我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麻雀》一课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观察、体会,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写得有条理,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通过下面板书引导,着重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从动作、神态、声音等方面去刻画老麻雀的“勇敢”,小麻雀的“弱小”,体会老麻雀“奋不顾身”的原因——伟大的母爱。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是教师、课文、学生三者间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讲授《合欢树》的过程中,通过以听促读、以读促想,以情传情三部曲,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失去母爱前后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和体悟。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第六册中的《麻雀》一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文章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表现了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怎样让八、九岁的孩子读懂这个故事,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呢?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2.
走近阅读     
一、从"推销阅读"开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任何兴趣都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能体会到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身先示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会讲故事的老师是学生最爱的老师"这一结论。教师能利用时间为学生读书,读故事书,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为学生读书,让学生看到、听到、体会到书中的乐趣所在,这就是一位教师最大的成功所在。这不仅仅  相似文献   

13.
《麻雀》(第八册)一课第四自然段,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措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猎狗走近小麻雀,老麻省飞了下来。 师:课文中哪句话是写老座雀飞了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嘱咐》一课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期望 ,读懂蕴涵在朴实言行中的母爱。如何让学生从“无声”处悟到言外之意 ?一、自主朗读 ,感受“无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使他们自主地、充分地去读书 ,兴味盎然地去读书 ,在读书活动中体味“无声”之意 ,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节时 ,出示句子 :“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再指导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读议课文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 ,懂得母爱的伟大。2 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5、6自然段。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句子。一、整体感知、质疑 :1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 ,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简笔画 :林阴路板书 :猎狗 小麻雀 麻雀)2 明标 :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继续学习分段 ;有感情…  相似文献   

16.
读了《麻雀》这篇课文之后,我的感触很深,当那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要吞食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麻雀时,麻雀妈妈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在了小麻雀的前面,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感动了我。麻雀妈妈的心中十分痛苦,充满了无法对付庞大猎狗的绝望,可是它并没有离开,而是本能地挡在了小麻雀面前,竖起全身的羽毛,准备与猎狗搏斗。一只弱小的麻雀,面对着庞然大物竟毫不示弱,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这就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啊!读到这儿,我不禁心潮澎湃,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在医院里寸步不离陪着我,好几次从梦中醒来,我都…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8课《麻雀》是一篇短篇小说,讲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不少教师认为《麻雀》的主题是赞颂母爱,有不少教学参考资料也倾向于这一看法。然而,我总觉得这样理解是欠妥的。一、从作家的经历和世界观来推断,《麻雀》的主题绝非赞颂母爱作者进行写作总有一定目的和动机的,而这目的与动机也总是和他(她)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分  相似文献   

18.
一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节外生枝引发的一场争论,引起我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的思考。教学《麻雀》一课,为了让学生体悟老麻雀为救小麻雀面对强敌舍命搏斗的精神,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我让学生通过贴画、朗读、评议、表演等方式体会猎狗的凶残和狡猾;通过角色转换,让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师"问"的艺术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有幸听了我市名师张老师的一节古诗课《游子吟》。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母爱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一个"情"字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一.抓住诗眼——感悟情《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