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从哪里来,自信要从自觉中来,从文化自觉中产生.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相似文献   

2.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学历史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的始终,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着重渗透文化自信,中学历史老师应该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历史故事树立同学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认真剖析,让同学们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自觉理念"是指"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引领学生更自信、更积极、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思想与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形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学习的"自觉理念",是我们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较为关注的。下面我就以《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相关尝试。  相似文献   

4.
学史增信就是铭记历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道路自信定力、理论自信内力、制度自信魄力、文化自信活力。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整体的自信,我们要用中华文明史滋养文化自信,从历史中借鉴治理之道,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学史增信,启蒙文化感知,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必须坚持思政课一体化思维。  相似文献   

5.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信任文化自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信任,文化自信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在道德建设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化自信的渗透,中学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学生的文化信任,认真分析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了解我们国家和政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和现实基础,从而更能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主动担当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了解,树立自信,从而正确对待他国文化。知识分子在文化自觉中担当重要角色,当代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前提。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自觉融人全球化进程当中,不断发展自己,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世界民族之林并达到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诠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大学的文化自觉,被认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变革中,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开放大学作为还在探索和成长中的新型大学,现在强调文化自觉是否为时过早或当别论.可以断言的是,如果没有相应程度的文化自觉,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恐怕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     
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文化自信程度影响着民族未来发展。高校思政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拥有文化自信;本文首先阐述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解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强学生文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方面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主要场所,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张丽 《亚太教育》2024,(3):99-1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理解和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还能帮助其形成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比整合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材主题、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方式,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性格开朗乐观,平和自信,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沉着、冷静、理智地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反之亦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我在自己的历史课堂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6.
加强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以及将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英语教学与自我学习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英语教学者必须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英语学习者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群体,要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必须具备文化传承意识、文化创造意识和文化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要对自己的处境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要在自明的基础上加强转型的自主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基于此,戚万学教授提出,身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中,道德教育需要坚守立场,在正确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是道德教育走出中国特色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撷取精华,并适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慕课平台的建立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也推动了汹涌的教学改革浪潮.基础教育中教师文化缺失是制约课改深入发展的瓶颈,而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助于教师其实现教书育人和专业发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发展氛国,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觉促进语文学科的文化认知、自觉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行动、自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文化方向,从而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发挥慕课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0.
<正>上出《文化生活》课的文化味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学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要实现的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具体文化事例加以感悟。因此,笔者从汉字角度切入,打破教材原有框架,通过汉字分析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