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第102中学开办于1981年,20年来,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校从1999学年起,开展构建“养成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旨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重要标准.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包括服从规则行为、诚实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温暖、引导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而惩罚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陈冰 《教育导刊》2001,(20):47-48
实施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养成教育“的办学模式.养成教育包括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的关键是内化,学校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等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功能课,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育者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环境实际,加强行为引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过科学的行为训练铸就的,而道德行为的训练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有效地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丰富多采的集体生活内容,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根据生活德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去践行、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德,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自觉地调整道德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小学生"珍爱环境",那么作为小学生,要如何才能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慢慢地渗透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留守家乡的孩子和父母亡故、家庭离异的中小学生一起被称为"空巢"家庭学生.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形单影孤,他们在思想、行为、心理上多有偏差,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难点. 一、"空巢"家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和行的脱节 目前"空巢"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知和行的脱节.  相似文献   

9.
职业中专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有许多未成年人任性、自私的通病;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在以往的学习中成绩偏低,极少受到夸奖,由于缺乏自信,总想用超出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还有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其道德行为教育薄弱,产生一些离开道德准绳的偏激行为;还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道德意识影响,形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班主任,要针对学生们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引导职专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风尚与社会舆论的熏陶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正是人们常说的"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语文教学便是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载体之一,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将品德教育寓于作文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一种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先导。而道德行为当然离不了社会实践,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行为实践贯穿于德育过程的  相似文献   

12.
惩罚与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与强制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惩罚与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承担道德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结构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化罚为育;以奖惩条例为依据,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对教师的惩罚与强制行为也要有所规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学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环保意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时,除了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教育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都来重视养成教育平罗县城关一小王立世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德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和快乐教育。受其影响,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以表扬为主。但教师常用表扬不但会导致表扬失去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常用表扬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正确对待挫折,易使学生对道德行为失去兴趣,作出虚假的道德行为,甚至还可能使他们作出不道德的行为来。所以,教师在教育中要慎用表扬,应采取合作、对话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去欣赏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内在价值,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足感,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以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17.
信息之窗     
《宁夏教育》2004,(4):70-72
赏识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运用赏识教育,首先要正确选择道德行为,赏识的应该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一般的概括性行为。除了要有普遍性外,还要有针对性。任何的表扬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是学生自己努力和能力的肯定,过与不及都有损初衷。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以虽多次奖励但不至于引起学生迅速的满足为原则,而且不必时时运用物质奖励。不少场合,向学生微笑,表示亲昵或口头表扬,同样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这样就会避免学生产生“拜金主义”。第三,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表示赏识,不要延搁太长的时间,而对学生的过错要宽容…  相似文献   

18.
杨景国 《辅导员》2010,(14):76-77
听障学生的道德表现有两个较明显的现象:一是模仿性,二是不稳定性。针对这两个特点,教师在对听障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教育训练时,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的过程与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并要根据听障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听障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要培养中学生自觉学习、自觉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就必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发挥班干部的“领头”作用,还要有恒心和耐心,着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把握因果联系的能力,提高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泛化是指“对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加以‘不道德'或‘道德'评价,并施以教育干涉”;其本质是不当教育对非道德行为的否定.尽管众多因素干扰了德育泛化的识别,但其危害真实存在:对道德教育、道德权威、学生行为自由的多重侵犯.基于归因分析,本文就如何矫正德育泛化提出了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