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所谓“深度质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意识的质疑。“深度质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学生和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细析起来,学生的深度质疑往往又呈现三个层次,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以求自然和谐,水到渠成。上《爱莲说》时,学生的几处质疑颇有见地,细析起来,便很能展现教与学的层次。第一层次:生品词生疑———师举重若轻生:老师,我觉得“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应该是“甚”。因为“甚”才表示非常的意思,这个地方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来修饰比较好。师:提问有意思!确…  相似文献   

2.
所谓“深度质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质疑已经具有对文本进行反思意识的质疑。“深度质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学生和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细析起来,学生的深度质疑往往又呈现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引导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以求自然和谐,水到渠成。上《爱莲说》时,学生的几处质疑颇有见地,细析起来,便很能展现教与学的层次。第一层次生品词生疑———师举重若轻生:老师,我觉得“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应该是“甚”。因为“甚”才表示非常的意思,这个地方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来修饰比较好。师:提得…  相似文献   

3.
所谓“深度置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置疑已经具有对文本进行反思意识的置疑。“深度置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学生和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细析起来,学生的深度置疑往往又呈现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引导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以求自然和谐,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所谓“深度置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置疑已经具有对文本进行反思意识的置疑。“深度置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学生和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细析起来,学生的深度置疑往往又呈现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引导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以求自然和谐,水到渠成。上《爱莲说》时,学生的几处置疑颇有见地,细析起来,便很能展现教与学的层次。第一层次:生品词生疑———师举重若轻生:老师,我觉得“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应该是“甚”。因为“甚”才表示非常的意思,这个地方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来修饰比较好。师:提…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有诚恳机智的学情探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有诚恳机智的学情探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一般来说,深度的导引,往往表现为三个层次。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为例:第一层次,左右衔接前后贯通,打穿知识通道如学生问:“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分析: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除“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及“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之外,特别强调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我在《荷花淀》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荷花淀》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分析,尝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对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程以来,文本探究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文本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学生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参与到学习中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生命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高效的文本探究.从而让文本探究在生成中“增值”。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质疑习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教学设计应预设质疑题材.  相似文献   

10.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字虽不艰深。但含义却十分深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人情入境的朗读.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现实视角”与文本的“历史视角”有机整合。将“文本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配合.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以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与教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质疑”促“探究”,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追根求源、思维创新,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课堂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全班同学使用同一种教材,按照同一制度,显然不利于因材施教。怎样使课堂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课堂教育应以“诱”“思”为基础,具体做法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索与实践的主课题.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994年以来,我校在初中二年级进行了分层次教学,这一做法体现了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思考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  相似文献   

15.
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充分与文本对话,可以让学生深度地接触文本,体悟文本,有效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增强情操和趣味陶冶。在此,本文从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和自主质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17.
陈淑珠 《考试周刊》2013,(89):45-4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质疑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叶澜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化。”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新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呼唤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逐步养成质疑习惯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质疑氛围.创设质疑平台,选点质疑,使学生思维飞扬,使课堂充满活力。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看到许多教师以一个个琐碎的提问连缀成整个课堂。这些问题大多是文本信息的筛选,毫无思维深度。整个课堂虽然学生活动频繁,气氛活跃,但这种热闹仅浮于表面,毫无根基。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收获甚微。建构主义提出“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的观点,从中可见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呢?笔者以《台阶》这一课堂教学为例试作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运用“质疑式”和“自主式学法”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大概念。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要么囿于单篇教学的惯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要么只取大概念的“形”,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大概念的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能拓展教学的广度,又可以挖掘教学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