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1世纪的今天,历史沉淀下的中国文学不仅仅将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献。尤其是《芙蓉镇》这部具有反思特性的文学,以它对个体劳动者人性美以及女性美的塑造,将"五四"文学西方现代主义以及浪漫主义原有的巅峰文学传统巧妙的打破。《芙蓉镇》这部瑰丽的宝藏,其"新时期"下的人性论,是对20世纪60、70年代革命斗争的正当性瓦解,从根本上形成了新生活政治。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本的可读性等问题成为翻译家和翻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葛浩文夫妇译毕飞宇《玉米》,认为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应扩大西方读者网,从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上帝既是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文学、哲学永远无法摆脱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杰作《荒原》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杰作《嚎叫》中上帝角色的"在场"与"缺席",揭示上帝观的演化,考察上帝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关涉,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集历史、地理、哲学、民俗、文学于一体的文化百科全书,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是一部凝聚人类创作精华的文学经典。它是西方文学产生的两大源头之一,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演义》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打破了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范式,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上实现了中国话语言说。同时,他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等有效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对当下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综合采用各种言说策略,争取原语话语权,展示中国话语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使译作在海外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讽寓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能否运用于中国诗学特别是汉代《诗经》阐释活动中,西方汉学家有着不同看法:或认为中西方诗学话语有着根本的差异,讽寓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文学上;或认为讽寓体现了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普遍特征,能够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本文认为,讽寓概念可以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但这种运用不在于它是否符合西方的讽寓批评传统,也不能只从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特征来认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古代以经学为本位,将《诗》道德化、寓意化的诗学传统,同时也涉及到《诗》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情感性、历史性的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9.
《圣经》不仅是宗教文本,也是西方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石,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几千年西方文学、艺术、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中,本文尝试透过《圣经》看西方文化中的爱情观念,折射出《圣经》的生活气息以及与西方文化的源源流长.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也是一部文学典籍。作为文学典籍,《圣经》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文章试从文学角度入手,以文学题材为切入点,从《圣经》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几个方面论述《圣经》对西方文学题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也是基督教的代表作品。对社会文化进步和思想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圣经》中的各种典故也被文学家作为文学体裁进行创作,因而成就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文章深入分析《圣经》典故对文学语言、西方文学、文学作品内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学在感情表达上有着明显差异,中国以婉约内敛为主,一般不把"爱"字放在口头上,而是委婉地通过暗示借喻来告诉对方。相反,西方对感情的表达要直白多了,往往直抒胸臆轰轰烈烈。《关雎》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西方歌颂爱情的经典篇目,两首诗的题材一致,而对感情的表达方式正体现了中西文学的精髓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经典《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对文学翻译及文言文翻译相关问题做粗浅研究,如现代文转换、文化对等与不可译、增减词等问题,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5.
越战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西方视角下的越战文学更多地展现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反映越战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美国越裔作家阮清越在2016年凭借其处女作越战小说《同情者》拿下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它与其他越战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讲述越战中越南难民生活状态的同时,多次提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本文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以加深中国读者对越战文学中"中国形象"书写的审视与理解,引起中国读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史诗问题"是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它的学术观照的是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学传统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传统之间展开比较,其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国学者或承认《诗经》中有史诗,或否定《诗经》中有史诗,从而呈现一种论争的态势,且一直延续到当下。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学术公案作一个梳理,探寻诸多学者给出各自解答的学理依据,检讨这一学术公案本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西方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就《圣经》的文学性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展开论述。旨在说明《圣经》不仅是宗教经文和历史文献,还是一部文学经典,其作为一座"文化"桥梁,对英语学习者理解、掌握英语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作品普遍被西方读者漠视的背景下,作为译者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译者本土化问题,译者汉语为母语对译本语言的影响造成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不高;二是中国文学存有是否要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对原作改写的焦虑。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译者必须摆脱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建构自我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