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2.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3.
正1969年春我到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地离乌拉特前旗75里。离开北京不久开始想家,父母也很惦念我。我想倘若照张相片寄回家,父母见了会放心些。那时,照相只有去前旗照相馆。我们四个好朋友请了几次假,总是阴差阳错凑不齐,直到12月才有机会结伴前去。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我应日本大学之邀再度访问日本时,东京USC会社的省酒精子小姐因我研究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史,特地将她的朋友珍藏的一枚百年前上海日本照相馆拍摄的人物照片送给我,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情真令人感动。这是一枚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92年(明治25年几月28日,照片中的宫崎滔天、宗方小太郎等当时还是二十几岁的无名小辈,十余年后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有名人物。这枚照片也是宫崎滔天第一次来华在上海留下的纪念,也许是他从此与中国结缘的开始。为宫崎等人留影的是位于福州路16号(近河南路)的“上野照相楼”,…  相似文献   

5.
我家有一张很大很大的照片,那就是我爸爸和妈妈在暑假里的新照。 看,我妈妈多漂亮啊!浓浓的眉毛又黑又长,弯弯的像月牙,粉红色的脸,红红的嘴唇,挽着高高的发譬,穿着纯白色的婚纱,她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显得是那样安详。再看看爸爸,身穿合体的白色西眼,系着鲜红的领带,他握着妈妈的手,紧挨着妈妈站着,睑上流露出满足的微笑。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就会想起照相那一天的情景。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照相馆。爸爸和妈妈开始化妆了。我呢?当时高兴得东跑跑、西跳跳,时而帮着妈妈拿胭脂盒,时而帮着爸爸系领带,时而回答他们提…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中国少年报》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而该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在全国小读者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专栏"里,名列第一姜达雅记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岁。在《中国少年报》当编辑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她,辫子盘起来,微笑着。1960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也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张标准像。  相似文献   

7.
军报为媒     
我爱军报。未婚妻也爱军报。是军报为我俩架起了一座鹊桥,缔结了一次本已无望的姻缘!说起来还真是一段情缘。那次部队施工回来,我一身泥土,却和她邂逅在一家照相馆,通过她一位同事的介绍,我们相识了。后来,那位同事告诉我,对方择偶的条件很高,你可要悠着点,果然不幸言中,才约会一次,相互间还不曾有一点了解时,她就发出了最后“通谋”。说心里话.由于对她极佳的第一印象和介绍人的一再赞扬,我非常欣赏她,认为她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可人家已不愿交往。正在我感到无望的时候,倾放军报》(1995年间月5日》在6版头条以大字…  相似文献   

8.
陕北游客小陈和女友在西安大雁塔一家照相馆照相,店家让他选照片,趁其犹豫时,立刻冲洗照片,并索要1380元。最终小陈的女朋友因为交不起钱,被扣在店内。该照相馆老板被行拘15日。 1.你在景区收费拍照点拍过照吗?  相似文献   

9.
陈哲 《北京档案》2023,(2):59-61
<正>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铁路照相贴册,它们拍摄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大多出自同生照相馆之手。同生照相馆是当时国内极为知名的照相馆,以精通人物肖像写真著称“,屡蒙公府及各部署招往摄制,故历任总统、总长、次长及名人各像无不网络尽致。”[1]目前所见大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名人肖像很多都出自“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同生照相馆早年间是依靠一系列有影响的铁路工程摄影起家并声名鹊起的。  相似文献   

10.
我在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多次用自豪的语气告诉我说:“你爸爸名叫佟锡山,在照相馆工作,是位照相的,”懵懂的我,在当时也没法理解,妈说这话的时候怎么会那样自豪?长大后才明白,爸爸是在国营“生生”照像馆工作,任经理职务。再后来,耳闻他周围的同志尊称他为“佟老”。母亲告别我们后,爸爸就生活在我们弟兄家庭中,直到他去世。  相似文献   

11.
1五十年代:简朴为美 50年代的结婚照体现出的是劳动为美的时代风尚,婚礼仪式都简单,一张床、被,几件简陋的凳子、倚子就是结婚的家当,新人的服装也很简朴,结婚通常情况也就是去照相馆拍一张合影而已,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根本算不上是结婚照,偶尔也有比较讲究的穿旗袍结婚照相的.这部分基本上是知识分子,他们或者有留学经历,或者出身于工商官宦之家。  相似文献   

12.
当2000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当二十一世纪的号角回荡在你身边的时候,影楼的老板们你否想到?面对商业摄影的激烈竞争,我的经营策略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实商业摄影最新走向又是什么呢?照相馆、影接、图片社、彩扩店、广告公司都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照相业的潮起潮落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了,中国世纪的到来使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了,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朝代正在到来,一个以创新管理为核心的企业革命正在到来。我认为以照相馆、影楼的发展应向“四化”进军。即个性化、艺术化、兼融化和数字化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怕趋势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视听娱乐的日益变革早已使画报不再新鲜。可是,最近读到的一种画报,却着实让我眼睛一亮,爱不释手,在她的指引下,我回溯了百年前的一段历史。按说,她挺落后的,图片是徒手绘制的,印刷是简单的黑白线条,无论从纸张质地,还是从图片色彩,和如今日趋精美的照相铜版画面都远远不能比。但是,她也曾经傲立时代潮头,独领报刊风骚,是她开启了画报与时事、与新知相结合的传统,成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类画报。我要说的,就是创办于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19世纪80年代,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清王朝孱弱多病,积重难返。如此家国,如…  相似文献   

14.
<正>摄影技术发明于1839年,1842年起传入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国影像,产生于1844年的广州。浙江出现照片影像的时间略晚一些,现存最早的照片档案,非李阁郎照片莫属。李阁郎其人李阁郎(Louis Legrand)是一名法国人,约生于1820年。据《中国摄影史》介绍,李阁郎是首个在上海开办照相馆的人。李阁郎于1856年到达上海,1857年8月15日,他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L·李阁郎,钟表工匠。毗邻史密斯市场。又及:拍摄照片,风格雅致拔头筹”[1]从事钟表和照相的业务。1858年,他与靼塔恩公司合作,开了上海首家照相馆,  相似文献   

15.
赵丽娜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3-I0034
为做永久性纪念,一对耄耋夫妻将唯一一张60年前的结婚照片送到照相馆冲印放大。可没想到取相那天,却被告知老照片丢失,无法冲印。二老一怒之下,将照相馆告上法庭。近日,鞍山铁西法院一审宣判,弄丢老照片的照相馆赔偿二老精神损失费5000元。  相似文献   

16.
玩具照相机     
1960年我17岁时,在环潭唯一的国营振华照相馆当学徒,两年后又转到铁路部门,相继在工务、机务一线当了工人。虽说摄影技艺没了用武之地,但在业余时间里,我仍将这个特长尽情施展着。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1926年复刊后非常重视新闻图像的使用,但报馆缺乏专职摄影记者,只能寻求外援,而照相馆作为早期专业摄影机构,自然成为报馆的合作对象。由此,报馆获得新闻照片以飨读者,而照相馆也借此获得了免费广告的机会。从1926年到1937年,共有31家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了234幅新闻照片,这些照相馆也成为报馆重要的新闻生产者。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对政要人物、外交往来的影像报道,以及借影像宣传航空救国和倡导体育运动等。照相馆参与报馆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共同愿景的构建和新闻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搬家之后,我找出自己的结婚照底片,送到照相馆冲洗放大,又精心装裱,镶入铝合金镜框,挂在卧室里.新郎西装革履,新娘身披婚纱--这样的结婚照,俯拾即是,各家照相馆的橱窗里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9.
洗印照片可以做手脚,本是一个常识,但爱照相的西太后恰恰不懂这个常识,她也没想过要去了解了解  相似文献   

20.
陈薇 《新闻天地》2011,(12):53-54
多年来,深圳市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时常在两种遭遇中游走:她被信任、被感激,是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贵人”;有时,她又是“不吉利的人”,一个傻子,一个添麻烦的多事者,而她也在生死之间.感受着器官捐献制度的困扰.与人情世故的纠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