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搞清浮力的本质,我们经常做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长方体蜡块,放在平底水槽中,使蜡块与水槽底面紧密接触,往水槽中缓慢注水,可以看到水浸没蜡块以后,蜡块并不浮起。当用细棍轻轻拨动蜡块,使水进入蜡块与水槽相接触的表面之间时蜡块即上浮。  相似文献   

2.
读者可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部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上浮.后一种情况.蜡块没有上浮,说明蜡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两种情况中,蜡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是相同的,水的密度也是没有变化的,蜡块受到的浮力也应是相同的.这是否是阿基米德原理有错误呢?事实是:上述实验不能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有使用条件:物体首先应受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是用来计算浮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在浮力教学中不少老师在讲解浮力产生原因时,为强调浮力是液体对浸入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如图1,使石蜡块底部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中,水不能进入石蜡块底部,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无浮力,石蜡块不上浮;用棒轻拨石蜡块,水浸入石蜡块底部,产生向上的压力,石蜡块受到浮力浮起.这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但往往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物体与容器底只要紧密接触,则不受浮力.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请看初二物理(沪科版)第138~139页的[观察与思考]: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面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图1-(a)。若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浮起来如图1-(b)。解释图1-(a)蜡块上浮的原因较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可图1-(b)中的蜡块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时,蜡块与容器底面有一个黏着力。学生会误认为蜡块不能上浮的原因是容器底面对蜡块的黏着力大于水对蜡块的浮力。如果老师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不再紧密接触,学生又误认为蜡块上浮的…  相似文献   

5.
在教材“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中.用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做演示.该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 但实验中,对“蜡块平整面与底面紧密接触.注入水时蜡块不上浮”  相似文献   

6.
设计背景:在“浮力产生原因”实验教学中,利用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虽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但实验中,对“蜡块平整面与底面紧密接触,注入水时蜡块不上浮”的操作比较困难.若在容器底部涂一层蜡再操作,往往会使学生在探究中误解为蜡块是被粘在底部.为此我们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8.
测定浮力的大小,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如图1所示装置.在弹簧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面吊一个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另取一个水槽.槽里的水到溢水管口.把金属块慢慢没入水槽的水中,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弹簧缩短,被金属块排开的水从溢水管流到小杯里.然后把小杯里的水倒进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鼍.这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实验装置涉及器材较多.经过三次称量对比.过程较繁.  相似文献   

9.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11.
一课《称象》是通过曹冲主张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重量的事,表现曹冲的智慧。课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曹冲所用的办法是确实可行的,可结合小实验进行教学。1.用自然课实验用的水槽装上水当河,一个午餐肉罐头盒当船,一块较大的石头当象,一些小石  相似文献   

12.
在浮力问题中,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用整体法分析往往能独辟蹊径. 例1 水槽中装有水,一个装有盐水的烧杯漂浮在水面上,若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水槽中,烧杯仍漂浮,则水槽中液面高度将如何变化? 分析 如图1所示,首先将烧杯和盐水看  相似文献   

13.
浮力知识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难点。它将密度、力的平衡、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等有关知识综合起来,学生常感解题困难,运用整体法处理有关浮力题目往往会起到化难为易并且省时的作用,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便于理解与掌握。例1图1示:水槽中装有水,一个装有盐水  相似文献   

14.
(学生概括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 师:象石块、铁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吗?(手举石块和铁块。) 生:不会浮的。石块和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老师把石块和铁块放到水槽里。]  相似文献   

15.
在复习浮力的定义后,分析定义中“浸在”二字的含义,即只要把物体放在液体中无论是。部分浸入——漂浮物,还是全部浸入——浸没物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在我们常见现象中,有一类物体如木块、塑料、船只能浮在液面;有的物体如铁块、石块等沉入液体中;还有的一物体如潜水艇、鱼等可以停留在液体下任何深度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课文中在此仅提出一个设问就平铺直叙给予分析解答了。我认为这样处理不是最佳手段,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引起学生注意。若换成这样的开头:先取一个玻璃制的水槽,加入水,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浮,将一铁块…  相似文献   

16.
1 教师演示实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实验器材:量筒、弹簧秤、金属块、装有水的烧杯。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用这些器材怎样测量金属块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怎样知道金属块浸入水的体积(即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3)怎样计算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边启发学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边演示实验,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测浮力时金属块不能与容器底、壁接触。然后,将称量法求浮力的公式F_浮=G-G′(G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公式:V_排=V_2-V_1(V_1是未浸金属块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_2是浸入金属块时水面到达的刻度);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的计算公式:G_(排液)=ρ_液gV_排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液体中下沉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学生不易搞清的二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己实验的方法,帮助他们搞清这些问题。对第一个问题,首先,我将木块放在手上,使学生知道木块不往下掉是因为木块受到我手的托力.再将木块放在水槽中,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 ,阿基米德到浴室去洗澡 ,浴缸里盛满了水。当他进入浴缸时 ,他注意到水从浴缸里往外溢 ,水被他的身体排开了 ,同时身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举力。他经过认真实验、分析和研究 ,阿基米德原理诞生了。初中的物理课本 ,就是通过类似的演示实验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如下 :如图 1在弹簧下面挂一个金属筒 ,筒下面吊一个金属块 ,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 ,如图甲。另取一个水槽 ,槽里的水装到溢水管口 ,把金属块全部没入槽里水下面 ,金属块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弹簧缩短。被金属块排开的水 ,从溢水管流到小杯里 ,如图乙。然后把小杯里的…  相似文献   

19.
我教《水的浮力》这一课,当进行到后一部分时出现了十分精采的一幕。 学生应用物体的沉浮规律,利用橡皮管往小玻璃空瓶里吹气把水排出,小空瓶上浮;然后又往小空瓶里加水,使小空瓶下沉。兴趣正浓时,我出示了一段小蜡柱(其实就是一段蜡烛)浮在讲台上的水槽里,提问:“你们能让小空瓶在水中自由浮沉,那么谁能上来让这段小蜡烛也在水中自由浮沉呢?”学生马上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又相继举起了手,我让其中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0.
浮力本质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关于浮力本质的演示实验,通常见过的都不太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总结经验,设计了这个实验。a.结构与原理。如图1所示。b.材料与制作。①取4mm厚有机玻璃,做一方形水槽:30cm×16cm×25cm。②距槽底5cm作一隔断,隔断中央设一直径为7cm圆孔,孔两侧分设两个直径为3cm的通气和加液玻璃管,槽底设一放水阀。③浮体是一个比中央孔略大直径为8cm的泡沫块,泡沫块底面贴一等大圆形玻璃以防演示时与隔断接触不严而漏水。c.演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