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敏婧 《考试周刊》2014,(54):179-179
<正>《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如何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备好课,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  相似文献   

2.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教育的德育必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加强应用实践性教学,不仅能改善僵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治意识。本文主要分析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应用实践性教学的价值,从创设实践性案例情境、设计资料收集任务、开展角色模拟活动、实施项目化实践四个方面论述具体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措施,以期为相关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水准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戴向芸 《高教论坛》2014,(12):126-129
开展高职生职业法律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法律素质为核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建构高职生职业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基础性法律课程、专业性法律课程和专门性法律课程结合的多层次的职业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教师在德育课上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参与讲课、演讲、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真正学会做事与做人。  相似文献   

6.
当前时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较高的法律素质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具有的意义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选好切入点;需要把握90后学生的是非判断规律,击中要害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找准着力点;需要正确理解课程定位,把握课程考核点。一、依据教材教学内容体系,选好"切入点""05方案"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任务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依照教材提供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陈述了该课程的几种弊端,并且认为,应该更新该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改革该课程的课程设置,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能力本位”向“职业素质本位”转变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环保专业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文知识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环保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以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身心素质的理想道德与身心发展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贯穿“一主线、二阶段、三层次、四模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世界潮流,面向21世纪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提出应从办学主体建立健全必要的德育机制;完善专门的职业伦理课程建设以及通过多种德育途径利用多方面的德育资源三个角度一加强职业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情和近代史教育、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政治课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用多种途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21 世纪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 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身心素质;教 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 要的部分,是衡量一个合格教师的首要标志。它包 含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两个方面。 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首先成为 有优良思想品德素质的人。要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研…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及其培养问题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应不断改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求取得教学实效.本文在分析《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司法活动的永恒主题,作为行使司法权的主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提高法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必开的一门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了解相关专业法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根据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调整相应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从护理专业的角度让学生掌握与之有关的知识,可依照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归宿.以高校"两课"中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法律基础>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主渠道,进而确实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素质论——一个有待重视、探讨与利用的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素质是学习系统的基本品质;学科学习素质则是学科学习系统的品质。学习系统强即学习素质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才高。教师了解学习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可洞察学生的学习素质及学习潜力,用系统的观点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素质各要素状况,可充分发挥潜能。学习素质教育应是学习指导的主体任务,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除整体学习指导外,应将提高学科学习素质的要求作为中小学校主要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列入课程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9.
中等专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在中专学生成长中起重要作用的课程,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它的内容决定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并且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才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建设,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