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玉暖蓝田     
凌莹 《初中生辅导》2014,(Z5):88-90
《太平寰宇记》卷26:"山出美玉。《周礼》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古称上等美玉为"球",次玉为"蓝"。因盛产次玉,地处陕西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的一个县城因此得名蓝田。蓝田县距陕西西安市区22公里,是著名的蓝田猿人遗址所在地。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华县、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区、渭南市接壤。蓝田自古为秦楚大道,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  相似文献   

2.
释“球”     
“球”的今义指一种体育用具,它的初义又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解释道:“①球形物体;②同‘谬’,美玉。也指玉磬。”《辞源》则作:“①美玉;②玉磐;③今借作‘毯’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道:“①美玉;②玉磬。”综观以上几种辞书的解释,“球”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美玉,二是玉磬。这似乎是没有分歧的。然而,“球”果真可以释作“玉磬”么?笔者认为,“球”的初义为“玉”,并无“玉磬”之义。  相似文献   

3.
美玉缀罗缨     
孔子曾说:“君子于玉比德。”他认为玉具有仁、知、义、忠、信等君子之风。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在《诗经》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一个男子赞美他将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内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来指男人。例如《世说新语》说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意思是他喝醉后,就像一…  相似文献   

4.
玉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是最喜爱美玉的民族。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诗集《诗经·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瑶”、“琼瑶”、“琼玖”皆为美玉的名字;《诗经·齐风著三章》曰:“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琼华”、“琼莹”、“琼英”皆为美玉的光色。《郑风·有女同车篇》:“佩玉琼瑶”,“佩玉将将”;《秦风·终南篇》:“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的那样:“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北宋一朝 ,能与四川峨眉“三苏”相提并肩者 ,只有陕西的蓝田“四吕”。以蓝田“四吕”在当时的地位、人品、学术成就而言 ,又决不在“三苏”之下。蓝田四吕出身于关中世代诗书之家 ,祖父通 ,曾做过太常博士 ;其父 艹贲 ,为比部郎中。吕 艹贲 共有六个儿子 ,其中五子登科 ,荣获进士及第出身 ;又其中四人成大家 ,《宋史》为之列传 ,这就是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 ,被尊称为“吕氏四贤”。再其中大忠、大钧、大临都曾师从关学开山祖师张载 ,故又有“蓝田三吕”的称谓。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吕大忠 ,字进伯 (一作晋伯 ) ,是…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西安诗词学会和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陕西诗词界》双月刊5月5日在西安创刊。该杂志以继承、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以“中华大韵文,陕西新窗口,诗词曲赋联,时代风雅颂”为特点,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为中华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研究、交流的大平台。《陕西诗词界  相似文献   

7.
你说奇怪不奇怪?蓝田猿人距今110~115万年,然而我们现行的中学课本却说是“距今约80万年。”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8页注写道:“蓝田人,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我国古人类,有两处古人类头盖骨遗址,经测定,其中一处距今约80万年。”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页:“在陕西出土了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初中和高中课本都是在1992年开始印行的,高中课本2000年4月印行,在西安已经是第9次了。如果再不改正,那就真真正正是跨世纪的错误了。1964年发现了蓝田猿人后,科学家根据眉骨粗壮、鼻子扁平、嘴部突出、额部后倾、顶骨低平、脑…  相似文献   

8.
<正>冰清玉洁、精金良玉、金声玉振、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它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玉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璧,《说文解字》:“瑞玉圜也.”平圆形,正中有孔.《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疏曰:“肉,边也;好,孔也.”古时贵族朝聘、祭祀、丧葬等,常用璧作礼器或装饰品.璧是古玉器名,又是美玉的通称.“和氏璧”之称,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其后,《史记·廉颇蔺相如  相似文献   

10.
打揲     
“打揲”或作“打叠”,皆读为“打蝶”.“打揲”的本义是折叠、收拾、整理.韩偓诗:“打叠红笺写恨字”;苏东坡《与潘彦明书》:“雪堂如要偃息,且与打揲作伴”;宋·赵概《闻见录》云:“须当打揲,先往排办”;《醒世恒言·白玉娘忍告成夫》:“程万里打叠行李,把玉  相似文献   

11.
汉中和安康地区位于秦岭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古就是人类的生息、繁衍地区,也是社会文明的较早地区之一。关于这两个地区的部族、民族与社会历史,多青研究,本文侧重就其在先秦两汉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状况作一探讨,并阐述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一、先秦时期汉中与安康自然环境的变迁《-】!B石器时代陕西地区的历史,始于蓝田猿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115万年前。陕南之汉中、安康的历史则始于以“洛南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约100至刀万年前。约距今对万年以前,秦岭还比较低,未形成阻隔汉水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美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任何其它物品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人对于美玉非常喜爱 ,十分尊崇。美玉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玉在中国文化中 ,不仅是一个名词 ,还是一个泛称。在《说文解字》的玉部 ,有一百二十多个字 ,其中光表示玉名的就有三四十个。《汉语大字典》中 ,玉部的字多达六百个。仅这一点 ,就可以看出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上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唐·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它有种种解释,如所谓悼亡、自伤、恋情与寄托等说法。今人又有所谓新解:说“庄生望帝”句是“言诗之作法也”;“沧海蓝田”句,是“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见《“大学语文”教学辅导》一书)等  相似文献   

15.
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反映在语言文字上,用“玉”字的词语相当多。综观“玉”字的用法,有以下四类:一、用其本义,表示玉或玉制的器物。例如:玉石、玉器、碧玉、美玉、玉簪、玉镯等。  相似文献   

16.
读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记得这首诗中"庄周梦蝶"、"杜鹃泣血"、"鲛人泣泪"、"蓝田之玉"四个典故的化用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相似文献   

17.
王维(公元七○一年——公元七六一年),字摩诘,是唐代的大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宋朝苏轼《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正是概括了王维全部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五言绝句,又正是王维写景诗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报刊或学生作业中不时出现“瑕不掩玉”,如某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图书节的“读者中也出现了几位不光彩的‘窃书贼’。不过,相信瑕不掩玉,本次图书节终将以它的盛况载入上海的文化史册”。这“瑕不掩玉”,其实是“瑕不掩瑜”之误。瑕,从玉,瑕jiǎ声穴因声求义,凡瑕声多有赤色雪。本义为“带红色的玉”,引申为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或过失。如:璧有瑕、白璧无瑕。瑜,从玉,俞声。本义为“美玉”,引申为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美德。如,瑕不掩瑜、瑕瑜互见。瑕不掩瑜,意思是玉石的斑点掩不住玉石的光彩,现多用来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虽承《说文》,却有很多方面的创新.《玉篇》收字较《说文》增加颇多,且收录了大量的异体字;“以义类聚”为主,“据形系联”为辅的原则统摄542部;全面、系统地利用反切注音,并将注音与训义放在同等位置;在训释方面,广泛引用典籍诂训、用例和前人注疏.《玉篇》在编纂体例上,已经很接近现代字典,其开创之举对后世字典的编纂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岭记》是贾平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被誉为贾平凹的“山海经”。《秦岭记》继承了《商州三录》《山本》的秦岭叙事,但又不同于贾平凹从前的写作模式与叙事结构,它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七个秦岭故事,以展现广博的秦岭地域风貌及特色文化为主,从生态之美、民俗之奇、人文之智三方面呈现出贾平凹对秦岭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并试图破解秦岭数千年所沉淀下的“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文化密码,探究贯通秦岭的物质现实与精神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