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的作品在阅读视野中维持着持久的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作者生命与作品生命完美汇合和阅读者与被阅读者情感强烈共鸣。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永恒文学魅力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从非历史、非现实的原初状态中推出夫导现实中的权利与义务分配的正义原则,因此,招致众多的质疑与诘难,透过这些质疑与诘难,可以发觉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并非缺乏现实性而归于乌托邦,只不是现实并不体现在对具体细节的规导上,而体现在对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宏观性的、原则性的指导上。  相似文献   

4.
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毛姆一样,张爱玲的小说人物也颇具真实性。她主张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把真实地表现生活视为艺术的生命。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精神分析方法四个方面。把握张爱玲的创作渊源,为的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顾颖 《巢湖学院学报》2002,4(1):49-52,63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千百年来,受制于生存本能和人性弱点的人们,并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进步,生命即是上天宝贵的赋予,也成为我们难以超越的沉重负累,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真”与“善”,“伪”与“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其作品的惊人之处在于,好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这种生存困境时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曹禺作品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曹禺作品中表现的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与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生的迷惘,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冲动及对理性的质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立足于张爱玲的前期小说(以<传奇>为主),并以鲁迅的言论、作品相观照,分析、阐释张爱玲对中国女性生存意识的思考与认知.作为现代知识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张爱玲用苍凉冷峻的笔调,刻画与摹写了在未经彻底变革的男权社会,女性以"谋爱来谋生"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苍白、麻木、空洞的灵魂以及她们解放自身的障碍.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多部作品具体、系统的分析,指出张爱玲的写作既是对女性屈服与沦落的质疑,更是对她们"争取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无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要注意取境和造境,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处。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位广受读欢迎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她悲观精神的俘虏,浸透着荒凉之感。张爱玲的小说赋予故事、人物、意象以一种大的时间跨度;张爱玲的小说使历史与现实处于不断的叠映对照之中;张爱玲的小说时空关系往往倒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探讨创作主体将其悲剧生命意识与小说结构和技巧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艺术缺陷,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2.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13.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刘恒作品的一个常见的人物的结局。表现死亡也似乎成了刘恒的一个手段,表达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质疑和思考的手段。对于每个人来讲,死亡是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6.
杨璇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19-121
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无数。本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长期以来更多地集中在张爱玲的心理控诉与社会评价之中,然而当我们用一种现实眼光反观张爱玲的作品时,会发现其笔下的男性形象更多的有着张爱玲式的想象和评价,是用理想情爱思想浸染过的有着典型特点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