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鹏  刘云潺 《科教文汇》2009,(33):90-90,140
本文根据机器人的教育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学院的具体现状。说明了智能机器人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的优势;然后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机器人教学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具体办法,对本校的智能机器人教学给予了期待,对高职院校的机器人教学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18)
文章通过介绍机器人的概述,阐述智能机器人的特征及智能机器人的分类,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机器人的概述、智能机器人的特征及智能机器人的分类的智能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器人的定义很多,照笔者的看法是指具有拟人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通常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代。第一代系指只有操作器(手)的机器人,以可编程序或示教再现方式工作,不具有对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第二代指装备了各种传感器(诸如力觉、触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感知客观环境的变化及动作的结果,即具有对外部信息的反馈能力,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第三代系指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装有丰富的传感器,并将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8)
我国科技正在不断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应用技术成了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代机器人的“示教-再现”技术到第二代机器人的传感技术的运用再到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问世,机器人技术与世界高端技术不断的进行融合,不断的进行提高,但是在机器人技术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机器人避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是一类以知识为基础,具有思维决策,理解目的,理解环境,制定行动规划的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类似于人类,能够根据目的(或任务)要求、当前所处状态、周围环境状况,经过思维、推理和判断。制定出行动规划,最终达到目标。智能机器人的结构如上图所示。 智能机器人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仓储物流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物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智能机器人在引领仓储物流智能化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从菜鸟网络、康威研发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入手,阐述了智能机器人在现代物流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未来与发展》2011,(3):113-113
机器人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智能机器人的功能与人更接近了。然而,目前最高级机器人的智力也只相当于小孩子的智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这一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专家预言,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看,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将是智能机器人时代。作为现代创新教育的分支,无疑机器人竞赛及科技创新比赛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不是人,是机器,但须当人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器人的存在和发展将重塑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家园提供难以估量的正能量,但它也引发了包括负面影响在内的新问题,这些源于机器人具有某种类似人的智能属性,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讨论,文中依据智能程度将机器人分成三类:无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及生物机器人,分别称1.0,2.0,和3.0机器人,重点讨论2.0机器人的技术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简要讨论了人与机器人和机器人与社会的问题,指出机器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成员,为使机器人健康发展,应该关注机器人的权利及法律地位,将制定与机器人相关的法律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0.
涂俊 《大众科技》2011,(7):230-232
电脑智能机器人活动是一种新兴的、融合了众多先进技术的教育活动平台,作者经过几年教育实践,发现通过机器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疯了     
正索马里教授是25世纪世界著名的电子学家,设计制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八代智能机器人。恩科尔电子公司正大量生产这种智能机器人。今天,公司总经理召开紧急会议,想必是第八代智能机器人出了什么问题。原来,第八代智能机器人虽然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它们和以前的机器人不同,有思维,可以独自行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机器人研究遇到的瓶颈,机器人与神经科学交叉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可以作为现有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一种补充。文章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科院自动化所机器人团队的工作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研究初步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提出,从功能和性能出发的机器人和与神经科学交叉的机器人可以平衡发展,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刘显荣 《科技通报》2011,27(2):277-281
机器人的定位技术是进行机器人环境探索、协调运动研究的前提,从信息融合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融合多传感器信息的合作定位技术.首先,对两轮机器人的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建模,并针对超声波传感器建立了机器人之间的相对观测方程.然后,分别对机器人的内、外部传感器进行滤波和第一级融合,得到自身位姿和相对观测信息.最后,利用扩展卡尔曼滤...  相似文献   

14.
金永春 《科技风》2014,(18):32-32
当前,智能机器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很多生活和生产领域之中,并且机器人设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本文在对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分类、发展水平、发展现状及应用进行介绍之后,总结分析了近几年展出的智能机器人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直到现在,人类在执行各项任务时还承担着最主要的决策责任,而机器人只能按照人类的决策来行动。但是以后,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地发展,将会有智能机器人出现。智能机器人不仅将为国家的工业、军事和政府事务等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甚至还能担当起决策的重任。专家们认为,机器智能可在今后30年内将超越人类智能。在未来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将充满了智能机器人的影子。未来计算机网络城市当智能机器人出现后,未来将出现一个崭新的计算机网络城市。首先,由于智能机器人将能够把全部社会和环境信息联网起来分析问题,因此它们更能把握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变电站日常运维中的应用做了介绍,然后对智能机器人在变电站发现缺陷能力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几起现场实际案例介绍了当前智能机器人在变电站缺陷跟踪方面上的应用。最后本文对智能机器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类脑智能是以计算建模为手段,受脑神经和人类认知行为机制启发,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类脑器件以及类脑机器人分别作为类脑智能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在类脑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类脑器件与计算系统中的类脑芯片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重点探讨了类脑芯片在模拟人脑神经元模型和认知计算方面,以及类脑机器人在感知控制和智能生长方面的研究内容。然后,文章介绍了在中科院先导专项支持下,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初步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文章对类脑计算芯片与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未来研究在仿人运动模型、类人神经运动控制、人机协同的智能机器人控制等方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机器人的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源于个别学者对国外技术的跟踪;80年代国家层面开始以"七五计划"为契机对军工领域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了顶层设计;90年代国家"863计划"加大了对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从此开创了中国智能机器人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路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中与机器人相关的政策出台背景、实施过程、技术路线及成效,从而反思中国机器人产化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传统基于神经网络反步法的智能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系统,缺乏对机器人空间信息的查询和解决过程,导致跟踪效果差、系统响应时间长。设计基于GIS的智能机器人动态路径跟踪控制系统,系统采用GPS雷达传感器计算障碍物距离,实现智能机器人对障碍物的测量和定位;通过核心部件是MAX706电路芯片的监控电路,确保系统进行动态路径跟踪监控过程的顺利进行。系统软件部分运用GIS地理信息软件建立GIS空间数据库,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地理图像展现出来,根据图像结果对智能机器人的地理信息进行查询和解析;给出智能机器人动态路径跟踪流程,运用Dijistra算法计算起点到任何点的最短跟踪路径,实现智能机器人动态路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选择最优跟踪路径到达目的地,测量最大误差小于5%,角速度波动幅度是0. 1 s。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主从遥控式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标引和梳理,基于主从遥控式智能机器人的结构及控制特点,分析了该领域国内专利申请趋势、技术分布情况,揭示了当前主从遥控式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