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04,(2):62-62
搬进宽敞的新居,心情很是愉悦了一阵子,每天坐在阳台上看白云机场上的飞机升起和降落,感觉到蓝天离自己很近很近,然后静下心来想念一个人,暂时忘却了孤独。  相似文献   

3.
任学军 《档案天地》2012,(6):16-19,53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由重庆乘坐一架美式运输飞机返回延安.准备向党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随机同行的还有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囚禁刚释放不久的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民主人士黄齐生等人。途中由于天气恶劣.能见度很差,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迷失了方向.下午2时左右.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山坡上的苹果花在安静地开放。这里,有碧海蓝天,有充足的氧气,还有比这些更稀缺的社会公平每年冬天,斯德哥尔摩的名字就常被媒体提及,因为这里是诺贝尔奖颁发之地。今年,因为一位中国人到这里讲故事,这座城市对于中国人似乎更多了一份亲切感。其实一开始,斯德哥尔摩对我来说就挺亲切的。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北欧航空公司的班机,在狭窄的经济舱里,坐在一位瑞典大叔的身边。他身材瘦高——典型的斯堪的那维亚男人的身板,蓄着金色的大胡子,目光热忱厚道。都说瑞典人是世界上最沉默寡言的民族,可飞机飞了8小时,他几乎和我聊了一路。从  相似文献   

5.
薛宝海 《视听界》2009,(6):118-118
近日,我到吉林电视台作了一次讲座,有“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许多吉林地面频道的节目质量非常高,甚至高于吉林卫视。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大卓说事》,这是吉林生活频道一档新闻节目中的子栏目,只有10多分钟,主持人是20多岁看起来很狡黠的大卓。  相似文献   

6.
"爬升速度将我推向椅背/模糊的城市慢慢地飞出我的视线/呼吸提醒我活着的证明/飞机正在抵抗地球我正在抵抗你/远离地面快接近三万英尺的距离/思念像黏着身体的引力/还拉着泪不停地往下滴/逃开了你我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每一次穿过乱流的突袭/紧紧地靠在椅背上的我/以为还拥你在怀里……"在飞机上的时候,许多人和我一样耳畔都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响过迪克牛仔的那首《三万英尺》,都被那粗犷而沧桑的声音感动过。迪克牛仔个性温和、纯朴豪爽,卷曲飘逸的长发,野性紧身的外衣,另类时尚的金属图腾饰物,有一种狂放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  相似文献   

8.
—年前的这个时候,“运七飞机安全飞行双十五万庆祝大会”在中南海举行,我作为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很幸运地在中南海里抢到了新闻。现在回忆起那弯弯曲曲、颇为艰难的采写过程,颇觉韵味无穷——1991年2月上旬,我应航空航天部新闻处之召,进  相似文献   

9.
鲁晓冬 《航空档案》2007,(10):10-15
5月中旬,我走进山西大同航空运动学校的机库,只见3架堪称国宝级的初教5飞机正在航校机械师的精心修护下获得新生。受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的委托,大同航空运动学校正在对3架初教5飞机进行修复,准备让这些弥足珍贵的老爷机重返蓝天。  相似文献   

10.
《航空档案》2010,(1):5-5
1月17日,ARJ21-700飞机103机由上海成功转场海拉尔,进行高寒地面试验和高寒飞行试验。 上午9时整,103机在试飞跑道上经过高速滑行后飞上蓝天。经过1小时42分钟飞行,103机于10时42分抵达山东东营机场。进行燃料补给和飞机状态检查后,11时54分,103机由东营机场起飞,经过2小时41分钟飞行,于14时35分成功抵达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东山机场。  相似文献   

11.
从昆明出发向南,三菱越野车在山路中绕行了近4个小时,来到了一个状如锅底的地方,这就是开远,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这就是我要代职的地方,我将在这里生活、工作一年。山上那一座座坟茔使我泪流满面,那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震撼转眼清明节快到了,师里决定派副政委刘华荣和装备部长赵保堂到麻栗坡、河口两地为烈士扫墓。因为该师曾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参加了保卫边疆的战斗,有许多烈士安眠在那里。生者为死者祭奠,大概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之一吧。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找师长请示,希望自己也能一起去。为了死去的…  相似文献   

12.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资金不足或是销量下滑的时候,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老板一般会首先寻求财务上的平衡,即削减开支,而首先想到要削减的就是广告预算,道理很简单,这些预算很可能还没有确认下来,或者说这笔钱还没有花出去。品牌的危险随之而来。我们把品牌比作一架飞机,广告则好比飞机的引擎,当飞机飞行在一万两千尺的高空时,油料不足了,如果我们关掉引擎,飞机借助滑翔能力会暂时没事,但随着飞机不断下坠而最终失速时,即使再次开动引擎,驾驶员也无法控制飞机,只能任由其坠毁。抵抗品牌风险不能只喊口号,飞机油料已经损失,找出办法补救才是硬道理。回到现实中,危机下企业需要优化广告投放结构,提高广告投放效率,找到并削减无效的那一半广告。  相似文献   

13.
写给秋天     
正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稀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一向,我欣赏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  相似文献   

14.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玩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时刻刻给我们快乐和希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盖起了现代化工厂,高耸的烟囱中滚滚浓烟直奔向那镜子般的蓝天,你说,你要成为企业家;我,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把绿树的王国变成了繁华的商场,我说,我要立足于商界;他,办起…  相似文献   

15.
坠机一瞬     
10月2日,郑州黄河游览区发生坠机事故,一架超轻型飞机在空中突然熄火,坠落地面,驾驶人员和两名观光的儿童受伤。这是飞机机翼与地面树木相撞折断的瞬间。(电视截屏)新间周刊2002.10坠机一瞬  相似文献   

16.
1958年我随父亲去青海,那年我8岁。高原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雪白的云朵在蓝天的映衬下变幻着各种图形,那图形像军阵,像千军万马。我常常躺在山坡上仰视着浩瀚的无垠的苍穹出神,也就是在这种时候便有几只黑色的大鸟从遥远的天际飞来,它们在太阳照耀下像一支支黑色的利箭。它们离我近的时候几乎都遮住了整片的白  相似文献   

17.
2000年7月的一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一条关于苏州吴县市将要在10月3日至6日举办“飞越太湖大桥”的消息。看到这条消息,我们《无锡日报》的同仁们一下子都议论开了。去年飞机穿越天门洞时的特技惊险表演的事件,我们仅用了几条新华社的消息,但事后大家觉得太不过瘾,这回就在家门口又来一次飞行特技表演,怎能错过这种大好时机呢?我当即请示了领导,领导也  相似文献   

18.
喝遍高原青稞酒,不辞长做西藏人。凡从西藏回来的人,不管过去认识不认识,总有一种特殊感情。一见面便格外亲切,话也格外多。西藏高原那纤尘不染的蓝天,那晶萦剔透的冰雪;那广袤无边的草原,那黑压压的牦牛;那金装银裹的寺庙,那五彩缤纷的帐篷;那喷香的酥油茶,那清甜的青稞酒;那缠绵的请酒歌,那欢快的踢踏舞……便历历如在眼前,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魂牵梦绕。在世界屋脊度过的那段记者生涯,有欢乐,有酸楚,有成功,有惊险,也一齐涌上心头,又是那样的令人震颤,说起来便没完没了。神秘国土 1978年10月,我奉命调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对于即将要去的那片国土,我一无所知。只知那里很冷,因为政府特意补助布票棉花票,嘱我制做棉衣裤。  相似文献   

19.
大青山牧歌     
正当春风吹绿乌梁素海的苇芽,马号战士便去海边牧马。水边的草不如地里的草马吃了有劲,待几场春雨催生出大青山下那片草皮,马群就转场到后山脚下。那里属乌拉特草原的一部分,千百年前就有羌族、山戎、鲜卑人放牧。我连在那里放马的只有一个战士,每季度轮换一次。在一次军地牧业宣传会上,我听邻村牧业队长谈了牧马经:"在海子放马多数人能干,到山里放马草好人苦,那可是好赖人才能干的好赖活啊!太老实呆板的好人或懒惰耍滑头的人都不行,必须憨厚规矩兼点江湖  相似文献   

20.
翟德芳 《中国编辑》2015,(2):104-107
(接2015年第1期)"八年抗战":香港的出版经营实践我到香港工作是机缘巧合。本来,在我的心底,还有一丝专业情结,时不时地想做回考古专业的事情,哪怕是出版也好。1996年,机会来了。当时文物出版社的社长杨瑾同志觉得我还是个做事情的人,同时因为我是学考古专业的,就想把我调入文物出版社,具体是做副社长还是副总编辑由我选择。这个提议很合我意,因此我便向大百科的社长单基夫同志请示,希望放我走。不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