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成熟阶段到科学阶段的过程。其中,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观的扬弃是重要环节。在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建立在唯心史观上的市民社会观,但也接受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的规定,同时完成了向市民社会领域研究的视角转换。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依然囿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框架,但由于马克思开始将市民社会引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市民社会研究内容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中,马克思开始与各种唯心史观决裂,尤其要着力清除自己观念里的人本主义的赘疣,其市民社会观因而站在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实现了由人本主义下的市民社会向唯物史观下的市民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没有最后完成的一部著作.这里说的"黑格尔法哲学",是指黑格尔于1821年发表的《法哲学原理》一书.该著作由"抽象法"、"道德法"和"伦理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伦理法"部分又包括"家庭"、"市民主义"和"国家"三个部分,它论述的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精神哲学"的第二个环节"客观精神"的发展情况.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法"乃是潜蕴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存在着一个历史的逻辑演进过程。1844年之后,曾经在"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使用的市民社会范畴,日益被归约为"物质生产关系"。从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的这一"变化"是对市民社会理解的"深化"。"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外延上的描述性理解,属于外延定义;"物质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内涵上的分析性理解,属于内涵定义。从外延描述到内涵分析,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逻辑演进理路,充分体现了逻辑学与认识论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颠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而颠覆和超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概念生成之基础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冲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促使马克思重新认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二是在克罗茨纳赫的读书摘录,使马克思在上层建筑(现代代议制)和经济基础(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关系)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自1843年底到1844年8月在巴黎研究经济学阶段,马克思的思想成果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经济异化的分析及隐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唯物史观的诞生作了铺垫,<神圣家族>给出了唯物史观(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粗略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市民社会置于社会结构的有机链条中,唯物史观因此而诞生.基于市民社会概念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的生成,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局限于从黑格尔那里吸取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来考虑。通过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确立了他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而对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促成马克思完成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市民社会的本质是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突破口,而且也是整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1844年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著作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将劳动与异化相结合,通过对物资生活关系(当时称市民生活)的批判,从而革命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这一重要思想。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所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使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问世,而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包舍的优秀思想对解决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现代性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荣 《教学与研究》2005,1(10):50-56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真正的实践领地。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市民社会又成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英法德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根源的揭示;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肯定了政治国家对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依存性,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国家必然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真相,提出要用一种崭新的民主制来消除这种异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的,他对市民社会有两种理解:一是其特定意义,即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分析和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二是其一般意义,即充分肯定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诞生的标志。在1848年革命之后的相关著述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并未放弃对市民社会的一般性理解。通过批判国家过度管制市民社会的历史倒退现象,马克思强调要解放市民社会,实现"社会机体"的合理发展。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实质,科学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重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无疑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资本主义的现实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和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路之一;而“市民社会”也是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市民社会理论构成了葛兰西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相比较,葛兰西的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呈现出两个重要的差异:一是研究视角的转移,即从经济哲学的视角转移到文化哲学的视角;二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转移,即从政治革命转换到文化革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人同时是能动和受动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追求、创造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这种符合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合,人由此领悟自己的幸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同一性,即内在尺度是有力量的尺度,本质力量是有尺度的力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本体性、多样性、历史性、社会性、可遮蔽性.马克思的这种看法为人类指明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