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枣是中国先锋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现代手法演绎对传统的依恋。以“静”传“动”,“动”、“静”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非凡的空间领悟力。所用象征的背后有着完整的表意链条。善于营构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从时代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论述了诗人戴望舒在全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大潮中诗风是如何转变的。从朦胧到明朗,从忧郁到乐观。诗人在血与火的炼狱中不断焕发出来的新的感情,确立了他的写实与象征交融的抒情风格,这是戴望舒后期诗艺对前期诗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叶维廉是著名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寻求中西诗艺汇通的途径.他从翻译入手发现了中国诗语法之独特,意境之新奇,意象之丰富,而这些又都是西方诗歌中所很少呈现的.这就促使他深入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去做进一步的对美学和哲学的探求.在和西方现代诗的比较中,叶维廉发现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引入心象这个概念并把诗歌与绘画、音乐、两种艺术进行比较,并将诗归纳为“姿势艺术“.同时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媒介白话与文言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以及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阐释.本文就加以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5.
吴昕孺 《湖南教育》2011,(12):62-62
十来天前,北京朋友李锐回长沙,邀我和诗人刘羊到湘江边上“咖啡之翼”聚餐。刘羊不仅开来自己的新车,而且带了一本好书给我——《亲爱的张枣》。这本书由张枣生前最好的诗友宋琳、柏桦主编,内收柏桦、朱朱、陈东东、于坚等悼念、怀念张枣的诗歌、回忆文字,以及对他诗歌的评论,还有张枣的学生颜炼军与张枣的长篇对话。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诗人李力扬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李力扬在题材选择和写作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并取得诗艺上的创新。他融合了传统的写作技巧和后现代派的手法,从他的中国家庭中寻找创作素材,表达爱和死亡的主题。李力扬思想理念深受中国道教、西方的《圣经》及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东西、古今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以诗人对文字的特殊敏感,从东西方广阔的诗学土壤中吸取养分,从个人的历练中提升宽广的境界,造就了诗人独到的诗歌品格和美学特征,即纯粹的诗艺追求和独特的美学创造。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9.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哲理诗”。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哲理;特别注重从宇宙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思考,形成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并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同时,冯诗的哲理性不仅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具有深厚的东方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的留美国欧经历及所处的与传统文化决裂的“五四”时代,使他的诗艺深受西方诗学的影响。但是余志摩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有着精湛的素养,不管诗人主观上如何,他的诗里仍流淌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因。他诗中空灵飞动之气是对老庄美学思想的自然传承;他的诗有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和恬谈的意境。所以徐志摩的诗具有清新、婉约、空灵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他重视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采用象征手法,将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与中国传统诗歌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杰出的“主智诗人”,他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坛歌喉最动听的鸟儿”,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本文试从卞之琳诗歌创作初期(1930年——1937)选出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风格的几篇诗作进行鉴赏,并结合诗人的经历探究这一阶段的诗艺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三点导读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善于把他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让你无法不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15.
顾城,一个出生在诗歌世家和动荡年代的诗歌王子,这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主将。1993年,在他37岁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暴力的自我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顾城之死,被视为以极端的方式,挑战工业文明后荒诞的生存现实。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死。只有抛开他独特的死亡,以及由死亡带来的种种喧嚣的非议,剔除人们在理解顾城过程中的种种速蔽,顾城诗歌独特的诗意和独到的诗艺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九叶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实践中,致力于新传统的寻求,积极探索现代汉诗的种种可能性,努力融合中西诗艺,为现代汉诗运动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只论述作为“现代”诗人的穆旦,而很少顾及“当代”的穆旦。穆旦1976年的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生命的彻悟与诗艺的回归。生命的彻悟首先表现在诗歌意象的“死亡”气息上,生命的彻悟还表现在诗人对晚年荒原处境的不得已的“坦然”的接受。诗艺的回归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去欧化”诗歌意境的“反晦涩”;对诗歌外在节奏、韵律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翟亮 《现代语文》2014,(12):66-67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千古美文,不但是大诗人苏轼汪洋恣肆行文鼓涌的杰作,而且深蕴宋代文人生命哲学的理趣;是诗人苏轼闲适情趣的完美呈现,更是诗人在一番执着之后自我超越的内心私语。对于“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诗人而言,修求自我超越的禅悟意趣成为诗意生存的强者,或许是他唯一可以偷渡的“栈道”。斜倚在俗世与佛光的门槛上,进一步则参禅成佛,退一步则红尘立身,加上诗人摇曳花开的诗思才情,成就了诗人在《前赤壁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冯至的诗歌 ,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后期的哲理诗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这来自他对诗艺的独特感受与追求 ,而其中意象捕捉与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意象的营构节制了抒情诗中情感的泛滥与避免了哲理诗中枯燥的说理。同时 ,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意象的营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