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江不肖生从谴责留日学生道德不轨的《留东外史》到为爱国英雄霍元甲立传的武侠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创作转型迅速取得成功。《留东外史》中叙述者的两种矛盾声音中隐含的情节模式,已经表露出作者后来武侠创作的主题思想。探寻其转型原因,一是作者一以贯之的个人无意识——强国保种的深化,二是寻找市民趣味和精英文化共同接纳的契合点。如果说由于对市民趣味的过度倾斜,使得《留东外史》蒙上“嫖界指南”的恶名;那么摒弃性描写,强化风俗描写,强化武术救国保种的主题思想,使得平江不肖生终于成功打造出现代武侠小说的领袖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证出通俗文学被精英文化接纳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2.
平江不肖生以《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所表现的"江湖"和"近代"两大创作路向的并存,渊源于20世纪初由日本小说家押川春浪首创的具有国家-民族意识的现代"武侠"新观念,反映了现代武侠小说在追求趣味与追求品位之间难以兼顾的矛盾纠结,这种矛盾纠结,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始终,并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现代武侠小说第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为贯串人物,以爱国的诚挚深情和民族的凛然正气为全书的魂魄,塑造了一代气贯长虹、铁骨铮铮的侠客义士、英雄豪杰群像。此作反帝而不排外,肯定西方文明而不媚外,形象地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可互补性。作者不满足于"武艺"的表层描述,而是从"道"与"艺"、"德"与"武"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揭示了作为"武艺"内核的深层文化内涵,把"武艺"提升到"文化"层次进而提升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的高度,堪称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与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现代武侠小说第一代的领军人物,在他"侠义"和"奇异"两种路向的小说中,以《江湖异人传》为代表的"奇异"小说对叙述的探索是从传统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汲取营养的。在继承其重"真实"和简约冲淡的叙述风度、惯用的限知叙述视角和回顾性叙述以及叙述时间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模仿具体技巧,而是表现为更加精致的多层次人物叙述等叙述策略和民间化的叙述立场,展示了现代作家对具有深厚生命力的传统小说叙述规范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侠小说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大刀王五两人的传记为经纬,勾画出了这两位近代侠义英雄的基本文学形象,后来流行的以大刀王五、霍元甲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及电视剧,大多数都是从平江不肖生这部书中派生而来的。除了《近代侠义英雄传》之外,平江不肖生还撰编了两篇"霍元甲传";而除了平江不肖生的作品之外,当年还流行着几种以霍元甲故事为题材的文章。进一步研究这些早期的有关霍元甲的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元甲文学形象在民国初期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平江不肖生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9-26
笔名平江不肖生的向恺然,以成名作《江湖奇侠传》、代表作《近代侠义英雄传》,开启了和传统武侠传奇小说截然不同的新面貌,在中国文学新旧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为中心人物,以其"三打外国大力士"的爱国事迹为主轴,旁及王五、谭嗣同、秦鹤歧等一代武林义士、江湖奇人。小说中呈现出强种救国武学思想,对西方的批判,对东洋的仇视以及对自身文化、民族性的省思,使这部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具有时代价值与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7.
处在中西文明碰撞、新旧文化交融关节点上出现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是1920年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无论从其思想内容折射出的现代微光、对传统武侠元素的现代释义,还是从其艺术观念的现代革新等方面看,都充分显示了它在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它流露着对国家、对社会、对现实、对民众、对人生的忧患。具体体现在:一忧国乱不治;二忧世乱无道;三忧民生多艰。  相似文献   

9.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今年是向恺然(平江不肖生)先生诞辰110周年。向恺然先生是民国通俗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江湖奇侠传》、《留东外史》、《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作品一问世便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为此,我们与天津的《品报》(电子版内刊)经过共同策划,特别推出了平江不肖生专题。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小说界革命”的巨大震撼,使侠义小说自身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一步作品表现了浓郁的反帝爱国思想,有的作品出现了涉洋题材,洋溢着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以武行侠的作品内容,努力结合反腐败,反官僚的现实斗争,将武侠小说的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当然,任何蜕变都必然保存一些旧有的痕迹,合资义小说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小说中武侠题材的作品通过改良武侠小说来影响国民思想的目的,使他的武侠小说轻武重侠,并带有很浓的时代色彩。这集中表现在《剑胆琴心》、《啼笑因缘》及其续集、《中原豪侠传》和《水浒新传》四部作品中。分析探讨张恨水的武侠小说,有助于读者跳出言情小说家的窠臼,更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略论武侠小说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变换自如的叙述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小说语言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是金庸武侠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了金庸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魅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颖帅 《文教资料》2007,(16):83-85
武侠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小说形式,本文从其涵义、发展及人物命运、武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流、雅俗互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通俗的,但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化的精髓、体现出小说创作“学人生”与“学的娱乐性”的统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已远远超过俗学的范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概述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旧派武侠小说的特点及新派武侠小说的突破。着重分析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地位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兼论“射雕三部曲”、《飞狐外传》和《侠客行》,后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武侠小说写法的多样性进行探索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