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泪水与深思     
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患者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此刻,王克荣的真切感受是"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听到此处,同为全国劳模、同为北京劳模宣讲团成员的郑丹娜,瞬间受到启发,为困扰自己很久的一个难题找到了答案. 这是北京开展劳模宣讲活动中出现的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
春节放假邀了几个朋友小聚。言谈中,我拿出一篇稿子请他们“斧正”。其实,我是在炫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谁知,这几个三杯酒下肚的“工人老大哥”,却真事儿般地开始评头论足。老赵最踊跃,他喝了一杯酒拍打着稿件:“啊,主观愿望是好的,可怎么看着有点像文字游戏?缺真实感和现场感啊。”啥?看着这个属于“粗人”类的家伙,我心想他怎么还能说出如此的话,可脸上还得挂着笑容:“说得好,请继续指教。”老赵还真来神了,他又喝了一杯酒:“邵我就语重心长了。你们这些‘土八路’,得跟人家正规记者学,去采访啊。”好,  相似文献   

3.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4.
浩然与韩映山都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浩然是现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韩映山曾是保定市作家协会主席。当然,韩映山的名气不如浩然大,但他却是我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荷花淀派的重要成员。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和这两位作家都认识并且熟悉。自1980年2月北京晚报复刊以来,这两位作家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大都是经我手处理后才见报的。我和浩然是1971年春天认识的。自那时起,他一直支持我的工作,很热情。我也一直像对老大哥一样尊敬他。而韩映山,我则是1961年在南开大学读大一时认识的。那时,韩映山和我们一起听张怀瑾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13,(5):44
浙江之声是浙江广播界的一匹黑马!这是很多浙江广播圈内人的评价。比起他的兄弟们,这个浙江广播的老大哥在市场的角逐中迟到得太久了。2008年,他才由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浙江之声,正式吹响了踏入市场的号角。但是一旦入场,他就变得势不可挡,短短几年收听率节节攀升,广告收入增长了两倍多,快速挤进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我的儿子有权利知道他自己的身世",这是一位美国母亲面对自己收养的中国儿子的询问时所说的话,她的儿子今年已17岁,对自己身世的询问始于14岁.  相似文献   

7.
如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出精彩的政治寓言,那么匈牙利作家道洛什·久尔吉续写的《1985》则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政治讽喻"老大哥"再也不能看着你。因为他死了。奥威尔描述了在"老大哥"监视之下的社会。1984年,自由与思想早已绝迹,负责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的真理部墙上刷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年轻老师,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出现难产,自己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陪在身边,最终孩子生下来很不容易,因此很珍视自己的儿子,心有内疚.后来,他教健康课的时候讲到了‘艾滋病’一节,有个好奇的学生问他,‘如果是您的儿子得了病,您会和他一起吃饭么?’结果老师不太开心,批评了学生,学生也觉得有些委屈."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班主任郑丹娜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在参加北京劳模宣讲团的宣讲过程中,通过和来自医疗系统的劳模交流,她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搞活动,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我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他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相似文献   

9.
习仲勋和刘志丹都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领导者,他们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德才兼备的刘志丹,深刻地影响了习仲勋,他一生都在向这位老大哥学习.每到一地,如果是刘志丹曾经在这里战斗或生活过,他都要向干部群众讲刘志丹在这里的事迹,用生动的事实说明刘志丹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使刘志丹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后人感恩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10.
陈磊  罗诺 《新闻天地》2010,(3):33-34
“我想这只股票是我推荐给他买的,他电话里跟我说赔了,在这件事情上,他要是和他父亲张思照乱说,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干脆给他点钱,把他的损失补上。”覃辉后来向警方如此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历史的机遇把我和小我六岁的李德民“放”在了一个研究生班。一见面,他称我“老师”。在大学,他是读图书馆学系的,现在居然当了新闻研究生,于是我常常以老大哥的姿态做一点善意的挪揄:“你可是混进来的,小心什么时候收回你的小红本(研究生证)。” 不久我便发现,他的思维有独特之处,性格也有独特之处。入学口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你是大学学图书馆学的,为什么毕业后分到了农场?”他的回答是:“这事恐怕应该去问‘四人帮’。” 小露锋芒,是当时在《市场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从武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孙犁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编辑.他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长达40余年.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一生从事的三种工作(编辑、教员、写作)里,编辑这一生涯,确实持续得也最长."可以说,创作与编辑伴随了孙犁的大半生.他是以创作为专业,以编辑为职业的.  相似文献   

14.
甘恬 《新闻实践》2014,(3):28-30
林楚方先生,是我约见的采访对象中,唯一一位到得比我早的人.离约定时间还差片刻,我在酒店大堂打电话给他,谁知他已在里面的咖啡座等我.这让我觉得,也许下次得将习惯提早十分钟赴约的节奏,再往前调一会儿,好让自己看上去不至于那么匆忙.  相似文献   

15.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16.
梁冬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听到这句话之前,我曾经读到过另外一段话:"其实,这一生不管遇到谁,遇到的都是自己的碎片,不同片段,不同侧面、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心境的自己 我们从未遇到过他人. 在恋人身上寻找错失的爱;在偶像身上寄托自己不能成就的梦想;在不喜欢的人身上重温昔日的创伤.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所有的部分都认祖归宗,全然接纳,就遇到了完整的自己." 《梁冬·遇见》这是一次寻找自我碎片的旅程,不止是我,还有你和他. 我们要庆幸自己能够遇到善良的人,遇到一位能够告诉你该如何认真生活,正确找寻自己精神灵魂的老师. 梁冬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一小部分碎片去引领我们遇到更多的人,找到更多的自己 上海,是我们找寻自己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17.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18.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19.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晴天,虽然墓地的草丛里露水很重,一会儿就把鞋整个打湿了,但却是一个照相的好天气.更为幸运的是,刚进去不久,就遇到了一位在这个墓地工作、主要负责雕刻墓碑的工人.很遗憾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不过,因为他说自己以前是从德国来这里的,姑且就称他为G先生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