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语是语言的再创造,是二次符号系统。是语言集体利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资源在言语运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再生语言单位。创造成语的过程中,语言集体还调动了语言中的修辞资源.或者说成语中包含了各种修辞手段——辞格。刘叶秋先生等说得好:成语的“意义亦往往不限于字面,而多引申,比喻,借代。夸张。形容等等手法”。所以,探讨成语中蕴藏的辞格。  相似文献   

2.
语言传承着中华文明,彰显着自我的风采.如何使学生的语言关起来是不容忽视的.古文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语言的途径.古文教学中的常规古文、古诗词,包括成语,都是中国语言中自古以来的精华.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语言中的精华,使学生的语言关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表情达意,大都爱用成语,但往往用得过于“老实”,表现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生硬机械地照搬成语,所运用的成语不能自然而有机地融入到语言情境之中,缺乏一种活泼情趣。运用成语时,如何才能使成语“服从”于我们,从而充分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呢?关键在于要学会巧变善铸,学会对成语加以创造性地点化。(一)返其“源”:回返词源进行创造成语  相似文献   

4.
“而”字在成语中相当活跃。了解成语中“而”的作用.对于我们学习古和理解成语颇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加强小古文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遵循了儿童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文化认同与传承”“语言习得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探讨小古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许多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成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像“牛肉”一类的“高蛋白”,如果高年级学生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成语教学便失去了积累运用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成语教学做了一点尝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能否识别“误用”成语。“成语误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9.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运用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综观论”中的“适应性理论”对“成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进行分析,既包括对成语字形、字义直接引用的现象,也包括对成语字形、字义变异使用的情况,分析时不加以具体区分,重在探讨语言运用最佳效益的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成语,不仅使语言精练,使语言形象生动,还可以丰富充实口语词汇。”(王力《中国成语大辞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就成语的形式而言,多为四字格,有些成语的省写形式却是二字格。二字格成语是由四字格成语简化而成的,如“砖引、抛砖、引玉”是“抛砖引玉”的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短语,运用成语能使行文显得简洁生动,从而避免板滞拖沓。难怪鲁迅先生说:“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鲁迅在运用成语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极好的范例。如《阿Q正传》中当阿Q赌博输了而自打嘴巴后,作者便这样叙述道:“他立刻转败为胜了”,“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三个成语,便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毕肖。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来看,对成语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能否识别“误用”成语。笔者通过对200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盘点,感到“成语误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韩愈堪称中国古代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向来以语言艺术精湛而著称。他对语言的贡献之一,就是卷于创造和提炼成语。经过他创造和提炼的成语,一般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流传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来看,对成语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能够识别“误用”成语。笔者通过对200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盘点,感到“成语误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语言,随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必然发生变化。这除了大量“时代语”的创造外,利用旧有语言装进新的意义,对这种创造新词语的方法不防称之“语言翻新”。现就常见的“语言翻新”形式作些介绍。一、在原有语言形式基础上作个别字眼的更易而求取全新的意义。这种表现形式较多见的有: ①成语的更易翻新。成语“望子成龙”,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人材。现在却出现“望父成龙”一语,倒翻过来,表达了儿女们对不争气、枉为人父的父亲的希望。“量亲录用”系由成语“量才录用”更  相似文献   

17.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18.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相似文献   

19.
成语中的“数”是指成语结构中表示数目的语素,这些数语素从“一”到“十”,直至“百、千、万”,于成语中屡见不鲜,其语义成分也较复杂多变,绝大多数成语中的“数”呈各种不同程度的模糊状态。数是一种计算数量的特殊语言符号,从静态语义方面来看,它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数的语义的单一性和精确性。但是这种计算数的特殊语言符号,往往在非计数的言语交际场合中出现,它和语言里的一般词语一样,要受到语言运用方面的某些规  相似文献   

20.
“时态”这一概念.汉语语法分析中没有明确提出,但语言运用中却常常涉及。近几年高考试题设置病句辨析、词语选用、成语运用等语言题,有时正是着眼于“时态”。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