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老师话题目录秘密是成长的催化剂──孙老师说别让我们成为“水晶人”保留孩子的秘密让孩子独立面对一份责任请让我保留一些小秘密 —写给妈妈的信面对秘密的三个原则秘密是成长的催化剂孙老师说 作为一个独生女的父亲,当我写下这个标题,心中不由得一阵惶恐。试想,哪个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担心孩子出事?而且凡是出事往往与某个秘密有关。所以,绝大多数父母和教师都不希望孩子有秘密。 据我们在全国城市做的调查发现,26%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监护人,看看你的日…  相似文献   

2.
编前语:“家校沟通”是我们这期继续讨论的内容。北京光明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配合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用一些很好的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合力,为孩子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选发了三位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们还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全交给老师管了。我想说,学生父母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为了孩子,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也就是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  相似文献   

3.
《家长》2008,(5)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具有闭锁性的特点。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父母不应盲目怀疑,也不应私自查看孩子的私人信息。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沟通则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冉绍国 《考试周刊》2012,(7):188-18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住校生一周才回家一次,与父母交流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父母更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健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可是有的父母完全依赖学校教育,这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服从式的教育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做父母的要放下架子,学会与孩子做朋友,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与孩子聊天。别看孩子年龄小,心理的秘密一点儿也不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对问题学生造成的影响,家庭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多一些关心与爱护,同时也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做到松弛有度。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父亲或母亲,在孩子面前,常常认为自己是尽了自己的全力,并且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事实未必如此.如果读过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如果读过其他一些中西方教育名篇,作为父母的依旧没有愧疚之心,我想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为孩子好的.身为人父人母,有些伪善是我们不自知的,我们在无意之中已经剥夺了许多原本属于孩子的幸福与快乐,作为父母乃至作为教师的成人却还为此自豪不已.  相似文献   

8.
思之 《家长》2014,(2):53-54
“我真的很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他们总把我的心事和秘密当作笑料。”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与自己无所不谈,却不懂得替孩子保守秘密,甚至还居高临下地认为孩子的秘密很可笑,常常把它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地区一些未成年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的家庭教育状况的比较调查发现,在父母健在、父母离异、父母满足需要、父母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家庭不完整、父母未尊重子女需要、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尊重其合理需要,关心子女学习,激发其兴趣;重视孩子品行,进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筱辑 《师道》2002,(10):59-59
不少父母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像国外的孩子那样独立,一方面又想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生怕孩子脱离监管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向这些父母提出忠告:秘密是长大的营养品。这一观点是孙云晓在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刚刚推出的《没有秘密的孩于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一书中提出的。2001年月1日,我国最大的青少年网站中青网开通了第一个专家网站———孙云晓网站。孙云晓在这个网站发表的文章、与一些专家的对话以及与网友聊天的部分记录,分为《家长制的终结》《性…  相似文献   

11.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还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父母春节回家过年的时机召开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6,(4):I0006-I0007
高怡然是山西省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工作繁忙,常常顾不了孩子,可怡然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近来,读了她的三本日记, 发现了她快乐学习的一些秘密。今天,把这些告诉我们的家长和同学,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桂青 《科技文萃》2004,(8):158-163
儿童时代和秘密紧密相连,秘密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天真的、琐碎的、小小的秘密.而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尊重儿童的秘密.我们时刻担心儿童吸毒、酗酒,害怕出现校园暴力,却很少思考应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小秘密.很多父母想方设法地"刺探"孩子的秘密,总想让一扇窗户跟随着孩子,而自己就站在窗外,能时刻看到孩子的一切;总想让一只嘴巴跟在孩子的耳边,不断地问:"你心里在想什么?"很多老师时刻在"监督"孩子的秘密.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活动中,时刻"监督"着孩子的学习和娱乐,孩子的秘密栖居时空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秘密     
刘良华 《中国德育》2009,(6):61-65,7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发表《童年的秘密》,呼吁教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不做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个任务依然没有完成。也许,这个任务原本就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和完成,因为,任何一个父母或教师,一旦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他就不得不从头开始,亲自去了解和尊重“童年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一些留在家乡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期缺乏沟通,一些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中存在不少的不良习惯与行为。为了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增进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通过书信架起双方的情感交流。通过书信交流,使留守学生倾吐自己对父母的爱,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有的父母可以事业有成.在生活中也是好爸爸、好妈妈.有的父母就不能两者兼顾呢?为什么有的父母能把孩子养育得非常出色.而且和孩子的关系亲密.有的父母就总和孩子像“冤家”呢?看来,这些高效能的父母是有秘密的。这些秘密是什么.又该如何修炼呢?  相似文献   

17.
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关键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很少。孩子对父母都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老师和社会呢?笔者当班主任时间较长,明显感受到很多学生缺乏对人对事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  相似文献   

18.
窦爱军 《辅导员》2014,(15):37-38
<正>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教的中高年级比较多。教高年级孩子,班主任老师要和他们"斗智斗勇"。因为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不再什么话都与父母、老师说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和秘密,不再把老师所有的话都当成圣旨。这时候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时,就会觉得棘手:孩子大了,不好教育了。我认为,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应该讲究点艺术,不用大声吼,不要硬碰硬,  相似文献   

19.
正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教的中高年级比较多。教高年级孩子,班主任老师要和他们"斗智斗勇"。因为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不再什么话都与父母、老师说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和秘密,不再把老师所有的话都当成圣旨。这时候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时,就会觉得棘手:孩子大了,不好教育了。我认为,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应该讲究点艺术,不用大声吼,不要硬碰硬,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这扇天窗什么时候打开合适呢?现在,大多数中国的父母已经知道,4岁之前是幼儿智力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可是大多数父母是在孩子2岁之后才开始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么,2岁之前呢?1岁之前呢?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要“受教育”吗? 在距今190年前,一位居住在德国偏僻乡村名叫卡尔·威特的牧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秘密——零岁教育的秘密。这里所说的“零岁教育”是指对不满一岁孩子的教育。卡尔·威特同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结了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