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丽君 《文教资料》2007,(10):20-21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及自身等诸多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学校应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学生要善借师力成才;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牵涉心理问题,这使得思政理论课的提升存在困难。根据问题导向,将微观心理融入宏观叙事中,深入探讨和领会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职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仅来自社会、学校、学生方面,还来自教师本人方面。相应地,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来解决职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因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心理面临许多冲突与挑战,会直接反映到教学中来。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主要存在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失衡心理,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知、创新能力、情感互动和教学付出,最终影响到教学实效性的彰显和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因工作待遇低、教改压力大和工作难有成效等原因,使得多数高职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自我成就感偏弱、职业认同感较低和职业倦怠感较强等心理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政策性文件落实的督查力度;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重视上级文件的落实,增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投入,优化他们的工作环境;教师本人也应该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掌握必备的自我调节技能和多渠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三管齐下,可以减轻或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正>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重要标志,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面对大学生更开放、复杂、多元的心理发展倾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缓解消极心理问题,有效应对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由徐辉编写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结合中西方心理健康观念,对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教师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是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出新的角色定位。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者的高度统一,文章对此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可以解读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心理和思想的本质,把握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们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点,学生往往对政治理论课存在对抗心理和行为,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冷漠、厌倦和反感,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或消极回答,或一问三不知,甚至与教师唱对台戏.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敏锐的了解学生言行,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中专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