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让新闻“动”起来──城市广播新闻应注重发挥的优势王维德,李慧敏城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当今传媒的竞争中,应当突出体现什么样的特色,才能增强它对听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让新闻“动”起来,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的含义之一:新闻必须滚动1.滚动...  相似文献   

2.
2007年鸡西交通广播推出一档全新的社会新闻节目“路边说新闻”.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档节目通过男女主持人的现场演绎将“死”的新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在笑声当中了解了新闻,使原本死板的新闻演变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新闻故事。相对于电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5.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6.
赵春秋 《新闻传播》2006,(4):49-49,14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用什么手法给新闻的“眼睛”进行不同的“美饰”,使乏产生动人心怀的美感呢?笔者总结了几条“美容”小窍门。  相似文献   

7.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大胆探索,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近一年半以来,新闻热线(两部电话和BP机,24小时开通)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的信息,“听众说新闻”专栏约播出200余  相似文献   

8.
综观中国电视界立现状,继中央电视自率先提出新闻“滚动播出”并逐步付诸实施后,各大小电视台纷纷跟着推出电视新闻“滚动播出。探讨这一全新的播出形式的意义在于立足现状,使“滚动摇出”更加完善,并推动中国新闻频道的诞生。一、观念上的转变:三分制早在提出“滚动播出”之前,重播就已是我国电视新闻的重要播出方式之一。“滚动摇出”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内容结构包括重播新闻、连续报道、最新消息三部分。“滚动摇出”并非要求每一次的内容都要完全不同.对于那些重大的,确需再次播出的新闻就应该重播。如我国政府为驳斥美国国会…  相似文献   

9.
最近,不断有地方报业集团推出“滚动新闻”。传统报媒主动向网络媒体、手机报媒体靠拢。这是一场报业的集体苏醒?还是一场网媒的常规扩张?亦或是手机报媒体的第一声啼哭?现象:报业集团的“八级地震”2009年3月,在古城长沙,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惨烈的文化之都,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推出的一个举措:涵括旗下长沙晚报、星辰在线、湘江手机报媒体在内的200多名记者、300多名编辑济济一堂,倾听集团滚动新闻“冲锋”号令。  相似文献   

10.
听众参与新闻节目的有效途径──南通电台开辟“听众说新闻”栏目的探索与思考陆云涛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随着1987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改革经验的传播,主持人大板块直播和热线电话在全国广...  相似文献   

11.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中央电视台1993年实现新闻滚动播出,开播《东方时空》,1994年开办《焦点访谈》、《晚间新闻》,1995年开办《新闻30分》,1996年开办《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上海东方电视台自1993年开播,在全国首先推出了滚动播出新闻的方式,1995年推出《百姓话题》、《东方广角》等栏目,1998年推出早间新闻栏目,形成了包括《东视早新闻》、《东视午间新闻》、《东视财经》、《东视新闻》、《东视夜新闻》等在内的更加完善的“滚动体系”。其它各地方台也纷纷视新闻节目为龙头,各具特色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场。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电视人的观念变革,也使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在90年代的今天显露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新闻媒体习惯用“俯视”的角度报道新闻,导致媒体的兴奋点,群众“兴奋”不起来;群众的兴奋点,媒体“兴奋”不起来,形成传受双方的隔膜与错位。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进行视角转换、变“俯视”为“平视”是一条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广播节目更需要平民意识和大众文化特色。作为新闻话题类节目的秦皇岛电台《港城事大家议》自2004年开播至今,共接听听众热线电话4357个,解决问题3069件,在广大听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这个节目为何深受听众的欢迎和信任?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充分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心愿,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琦 《中国广播》2009,(7):25-26
广播新闻的语言速度直接关系到听众收听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使新闻播音的语速更易于听众接收接受、便于听众理解、符合听众收听心理和收听需要呢?关键是要把握好“度”。笔者从听众构成与语速、听众层次与语速、收听方式与语速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零距离”新闻理念滥觞于电视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2002年1月该栏目甫一推出就因其良好的收视及经营业绩而广受推崇,业内人士爱屋及乌,“零距离”新闻理念也得到了追捧。8年后,虽然民生新闻在一些地方收视滑坡、疲态渐显,但是以“零距离”为标榜的电视栏目依然不胜枚举,新闻采编真的能够“零距离”吗?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以来,各地政府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媒体是什么关系?是“对手”还是“伙伴”?怎样唱好“同台戏”?笔者结合南京的实际发表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20.
“这个新闻有没有落地?国内的要不要拿到前面去做?”每到油价调整、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某地出现“毒食品”等“举世瞩目”的民生新闻,要闻编辑中心总会响起这样的声音。什么叫落地新闻?笔者对落地新闻的理解是,不是发生在本地的新闻,通过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某种关联性,寻找本地视角进行采访操作,加入本地元素,便构成了落地新闻。比如外省市发生一起大空难,乍看起来与本地无关,但如果通过线索,发现遇难者中有本地人,就可以展开采访,做出与本地有关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