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到战国时才有公主之称,天子和诸侯的女儿,都可以称公主,又叫君主。《史记·李斯传》说李斯的诸子,皆娶秦公主,就指的是秦王的女儿。据说周朝中叶,天子嫁女于诸侯,不自主婚,命同姓诸侯主持婚事,所以叫做公主(见《公羊传·庄公元年》和唐徐坚等所编的《初学记》卷十)。主,是主婚的意思。从汉代起,公主专指天子的女儿。晋时,公主封郡者,称郡公主,如弘农郡公主。南北朝时也有郡公主。至唐始有郡主之称,专指太子的女儿。明代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主以下的女儿,称郡君、县君。清代的郡主,亦指亲王之女。…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3.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4.
长公主高中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长公主”一词。课本未注。按,自唐以还,历来所谓“长公主”都指皇帝的妹妹,而不是女儿;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明史卷121·庄烈帝六女》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 ’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  相似文献   

5.
高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一句,教参译为“我的同族的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外甥”。查《辞海》“甥馆”条,先引《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接着写:“古代称妻父为外舅,称婿为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对“舜尚(“尚”,(?)伯峻注:同“上”。以匹夫而晋谒天子,古文云“上”。)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一句的翻译是:  相似文献   

6.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7.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8.
古今字浅议     
古今字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提出的。在《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古今字理论出现后,训诂家及文字家作为研究字义和字源的根据,然而人们对古今字和通假字、假借字则常常混淆,划界不清。因之,对古今字的产生原因及特点,及其和通假字、假借字的区别需要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9.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11.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就拿人的称谓来说,有的源于典故,有的源于古籍,有的源于礼俗,情形各异,不一而足。下面举十例略加说明。1.公主:指帝王的女儿。按周代的礼制,天子地主至尊,在女儿出嫁时,不能亲自主婚而“使公侯同姓者主之”,所以叫“公主”。如  相似文献   

13.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14.
“文、景分国为削藩”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四,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他首次把分国与削藩联在一起。班固则更进一步:“文帝采贾生之言分齐赵,景帝用晃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  相似文献   

15.
兰陵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女,《金石萃编》卷五二有李义府撰《兰陵公主碑》,云:“公主讳淑,字丽贞,陇西狄道人也,高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十九女也……春秋卅二,以显庆四年(659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干康里第……即以其年岁次己未十月辰朔廿九日□□迁窆于□陵。”《全唐文》卷一五三亦收此碑,但所记兰陵公主享年与卒年均与《金石萃编》不同,曰:“春秋(廿廿)二,以显庆三年(658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平乐里第。”先考享年。据碑文,兰陵公主为唐太宗第十九女,但据《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唐太宗二十一女,按排列顺序,兰陵公主为第十二女,对此分歧,这里不拟详考。但无论是第十二女还是第十九女,兰陵公主在唐太宗所有子女中间按长幼而论是居中或居末的,据此而论,《全唐文》所谓兰陵公主享年“春秋(廿廿)二”有如下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周朝时候,人们把帝王的女儿叫"王姬"。战国时,人们把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或"郡主"。到了汉朝才形成制度,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妹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为什么把皇帝的女儿叫"公主"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古时候,皇帝是从不替女儿主婚的。  相似文献   

17.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18.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9.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20.
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对比、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在《毛诗传笺》中以“喻”释“兴” ,“兴”可美也可刺 ;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刺区别比、兴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 ,逻辑混乱 ,观念不清。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 ,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其二 ,解释角度不同。当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 ,郑玄《周礼注》侧重从用《诗》方法、政教功能角度解说。其三 ,最直接的原因是郑玄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