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资源科学》2019,41(6):1102-1110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运用Agent建模方法,设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模型,通过农户选择人工秸秆焚烧还田作业(传统耕作技术)与自购农机或购买专业服务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比,研究政府补贴、管制(惩罚)、农技推广(信息诱导)三种政策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动态影响。发现以影响耕作成本的价格杠杆调节机制的补贴和惩罚措施都有助于减少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但提高补贴比惩罚对诱导主动积极型农户采纳效果更为明显;三种政策相比,对环境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通过成功的信息诱导措施来刺激农户偏好对采纳决策影响具有最佳效果;从政策影响农户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方式而言,提高政策刺激强度会促使农户倾向选择购买服务来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权细分逻辑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权利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本文立足于“三权分置”改革视域下的地权细分逻辑,利用辽宁省811户农户调研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层面检验了农地产权完整性和安全性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产权完整性和安全性主要通过交易成本减少效应和增值保障效应影响农地流转决策;②从完整性角度看,农户对不同类型权利束完整性的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表现为农地入股权认知显著激励农户转入和转出决策,农地抵押权认知激励农地转入决策,但是降低农地转出积极性,农地继承权认知激励转出农地,但降低农地转入积极性;③从安全性角度看,农地产权安全性认知激励农地转入和转出决策,表现为认为土地证书对于保护产权越重要的农户,其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越高,而预期未来可能发生土地调整的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越低。因此,为了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在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中需要构建一种融合正式国家产权治理规则和非正式村庄治理的协同型产权治理体系:国家产权制度改革应该继续完善法律层面的分权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村庄层面除了保障权利安全性外,更要完善农地流转合约的市场治理机制,畅通农地权利束与产权安全性在流转双方间的转移通道。  相似文献   

4.
农户分化与土地流转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群  汪霏菲  陈杰 《资源科学》2016,38(3):377-386
自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间逐渐发生分化,不同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价值认知及产权偏好的不同,使得农户土地处置行为也存在差异.为了探究不同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本文从农户分化的视角出发,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1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结果表明:①保持现有规模,不参与流转依然是各类农户主要的土地处置行为,兼业化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流转;②家庭劳动力人数,非农就业程度,户主年龄,地块数,地势,是否城市郊区等因素对于各类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③对于兼业程度高的农户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不参与土地流转,而家庭承包地面积大且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则更倾向于转出土地,且转出面积也越大;④土地流转政策对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转入土地,二兼农户和非农户转出土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立  赵丛雨  宋宇 《资源科学》2019,41(11):1972-198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农村土地由“二权分离”向“三权分离”转变,以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市场化,但也可能导致农户对承包经营权稳定性的整体预期下降,进而影响农民采取如秸秆还田等长期性土地投资的积极性。本文基于2016年河南省农户秸秆处置行为的问卷调研及565个地块样本数据,构建了农户秸秆处置行为三阶段分析框架,并运用二元离散Probit模型分析和识别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权稳定性的差异,农户在拥有承包权的地块上具有更强的秸秆还田意愿。具体来说,样本农户在无承包权的地块上秸秆还田的概率比拥有承包权的地块平均低7.7个百分点。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采取额外措施提高耕作者在租赁、托管等无承包权地块上的还田意愿,避免因为土地流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农民采取保护性耕作意愿的降低,导致农村土地和环境问题恶化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荣  朱西慧  刘婷  易小兰 《资源科学》2018,40(4):707-718
土地租赁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河南省延津县331个胡萝卜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倾向值匹配估计法等计量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被调查地区胡萝卜种植户技术效率异质性特征明显,技术效率介于0.41~0.98之间,平均为0.85,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土地转入行为的微观决策受到户主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植经验、家庭务农人数、距农资市场距离和是否存在非正规信贷约束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土地转入能够使农户技术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流转户的实际技术效率比不参与流转的反事实技术效率平均高出12.8~14.4个百分点,非流转户若参与土地流转,其技术效率平均也将提升约12.5~13.2个百分点;敏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土地流转对农户技术效率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村家庭劳动力配置、家庭承包土地数量与中国农民土地处置方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配置是影响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务农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土地流转和耕地撂荒的倾向就更高。家庭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对于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影响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就自我耕种与闲置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但影响较弱;就自我耕种与转出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曲朦  赵凯  周升强 《资源科学》2019,41(10):1911-1922
本文基于河南、宁夏两省873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利用DEA和Tobit模型,从测算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入手,分析了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阶段农户不断分化的现实背景下,为完善耕地流转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耕地转入通过土地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耕地转出通过要素溢出正向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②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在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作用下,耕地转入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减弱,耕地转出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③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倒U型”影响,在流转规模分别到达46.277亩和37.125亩之后,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正转为负;耕地转出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表现为直接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户非农技能培训,以及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天志  冯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3,(3):579-592
【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黄土高原陕甘宁地区1268份玉米种植户调查问卷,运用随机前沿(SF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效率后,使用内生转换回归(ESRM)检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利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IPWRA)估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增收减贫的影响效应。【结果】(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考虑反事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生产效率比未采用农户高2.9%。(2)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减贫有着稳健的正向促进作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人均家庭纯收入比未采用农户显著增加8.9%,进一步使用PSM不同匹配方法验证了该结果的有效性。(3)相比单一技术采用,农户联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效率提升更高;相比甘肃和宁夏,陕西地区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减贫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政府应积极推广、激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为耕地保护的保数量、提质量、增效率、减贫困等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家彬  张书凤  刘淑云  常进雄 《资源科学》2018,40(10):2015-2028
农村土地确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土地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农民,必然深刻影响土地流转投资、关系专用性投资和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数据库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数据,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经验验证发现,确权使农户转出土地意愿提高,转出土地面积增多,转出价格升高;确权对不同类农户转入土地面积的影响有差异,确权提高了转入面积在0.2hm2以下和0.6hm2以上农户的转入,抑制了转入面积在0.3~0.6hm2农户的转入,解释了确权是否推动土地流转的研究争议。确权推动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对经营面积0.6hm2以上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交互项回归结果验证了确权通过作用于农户土地流转投资、土地关系专用性投资,进而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机制。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确权对不同地区、地形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影响有差异,确权显著提高了经营面积在0.6hm2以上、东部平原地区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刘涛  曲福田  金晶  石晓平 《资源科学》2008,30(10):1511-1516
尽管中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数量仍不断减少,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呈减少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选取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产出率两个指标来表示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江苏省南京市274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地细碎化、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复种指数的下降,并阻碍了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的提高;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复种指数和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要低于没有转出土地的农户,而转入土地农户的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要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因此,建议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博  王瑞梅 《资源科学》2021,43(5):909-920
在缺乏外部激励和经济补偿的情况下,稳定的土地产权是农户保护耕地质量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为找寻相关研究的一般性结论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本文采用归纳总结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完整脉络,主要结论如下:①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内涵和外延随各国产权实践和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三权分置”下既包含非自愿的土地调整,也包含自愿的权利调整;②根据影响机理分析可知,信贷供给、技术或服务约束是制约土地产权在实际中发挥耕地质量保护效应的潜在调节因素;③ 82.5%的样本文献支持稳定的土地产权能促进农户保护耕地质量的结论,但当土地产权涉及农户的租赁行为时,可能出现反向或不显著关系;④关键自变量个数、研究区域差异导致研究结果不能收敛。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未来的研究需注重特殊性研究,中国情境下需结合农艺实践拓展不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研究、探索承包权和经营权流转所产生的地权稳定问题及其耕地质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赵凯 《资源科学》2019,41(4):740-752
本文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动态优化模型理论分析了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可能影响,并利用山东省549户农户1417块地块的样本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家庭层面和地块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及其差异,以期为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因地块属性不同而呈现差异,自家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倒“U”型关系;而转入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U”型关系。最后,提出政府应积极推进农地流转,促使农户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中应注意其适度性,以及加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董莹 《资源科学》2022,44(11):2193-2206
土地流转与服务外包相互渗透发展,已成为中国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诱致性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分工理论整合嵌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基于土地流转、不同类型服务外包对小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剖析,结合2016年江西、安徽、江苏和河南4个粮食主产区小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SM和共前沿面随机前沿模型对转入土地、机械和生物化学服务外包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与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提升路径。研究表明:①土地流转和生物化学服务外包能分别通过扩展生产前沿面和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小农户全要素生产率;②在未达到一定土地规模条件下,机械服务外包会造成小农户,尤其是转入土地小农户的技术效率损失;③结合共前沿面分析,相比转入土地小农户,自营土地小农户通过服务外包的综合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基于此,应鼓励小农户依据自身禀赋进行适度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积极参与服务外包方式来改善技术效率,充分有效地释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潜力,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策组合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科学》2018,(5):18-23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与农户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政府补贴、管制和农技推广三种政策及其组合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刺激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但三种政策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单独采取补贴措施对农户采纳行为激励效果不佳,需与惩罚或信息诱导措施结合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三种政策的合理组合对农户采纳行为的激励作用效果最佳。基于动态仿真结果,进一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长远看有适度的监管,政府可以逐渐放松其他政策刺激的力度,农户也会渐渐自发地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司瑞石  陆迁  张强强  梁虎 《资源科学》2018,40(9):1762-1772
土地流转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满足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甘宁黄土高原区973户农户数据,从基础设施服务、农资供应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5个方面刻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土地流转使得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这种总体效应主要由土地转入带来的规模效应贡献;② 土地流转对基础设施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需求强度分别提高0.215、0.070、0.094和0.162;土地流转对农资供应服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为0.306;③ 土地转入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方向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一致,且影响强度大于总体强度;但土地转出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差异较大,且影响强度小于总体强度。提出减少政府供给农资供应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拓充社会化服务内容等政策建议,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西藏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西藏南木林县8个乡镇220户采集农户样本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生计资本对南木林县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南木林县土地流转规模小,共计流转土地6.18 hm2,占被调查农户承包地的4.6%.(2)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差异大。不同类型农户转出土地的比例依次为:非农型非农为主型纯农型农为主型,转入土地的比例依次为:农为主型纯农型非农为主型非农型。(3)劳均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耕地地形条件和家庭成员公务任职情况对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健康状况和耕地距离、市区距离,对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影响为负向显著。劳均耕地面积、农户非农业收入占比、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土地转入行为影响为负向显著,耕地灌溉条件、劳动力健康状况和农户是否拥有自有生产机械对农户转入土地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蔡荣  蔡书凯 《资源科学》2012,34(9):1705-1711
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翻耕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内,其推广工作却相对较晚。本文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利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户主非农兼业情况、户主受教育年限和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水平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程度越高、户主非农兼业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超过50%、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户主为村干部的农户越有可能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采用传统耕作技术的农户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稻谷单产水平大约要高出93kg/hm2。  相似文献   

19.
经济效益是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小麦玉米种植户的调查,采用扩展的C-D函数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种植制度下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作物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具有缓释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农户顷均利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考虑家庭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后,顷均利润的效果更明显。(2)种子费用、灌溉费用、机械服务费用对作物产量有正向影响,农药除草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其是预防性的还是控制性的。(3)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土地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不计家庭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规模对顷均利润有正向作用;土地经营规模与作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细碎化阻碍了农户顷均利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土壤培肥行为和对弱质耕地的改造行为等,这些农业生产投入和经营行为都有利于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农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现阶段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视角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及发生机制等内在机理,采用湖南省13个地市的田野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户在转入地上实施更少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但随着流转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完善,转入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会有所增加;家庭特征如人口数和地块特征如细碎化程度等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有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补贴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针对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和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市场化建设进程;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给予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惩罚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