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苑诗悦 《现代英语》2023,(12):99-101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文进行符合情景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生态翻译学主张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文章即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A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宁  高歌 《英语广场》2023,(32):36-41
纪录片是跨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字幕翻译对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的推进作用不容小觑。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与纪录片字幕翻译,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字幕汉英翻译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提升字幕翻译质量,促进中国纪录片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可以分析电视剧《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分析结果表明译者进行影视字幕翻译时需要保持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这为电影字幕英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电影《一代宗师》的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译者贾佩琳(Linda Jaivin)不但实现了语言形式的巧妙转换,且对影片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以及台词中的交际意图进行了准确的诠释,不失为电影字幕英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为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颇具启迪作用的视角。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霸王别姬》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三个维度中实现的适应选择和转换。译者贾佩琳不但实现了语言形式和表达形式的巧妙转换,而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交际目的。《霸王别姬》的字幕翻译为研究电影字幕提供了一个真实同时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素材。  相似文献   

6.
张孝婕 《英语广场》2024,(10):36-39
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的日益加快,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电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各类优秀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字幕翻译也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观众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为了让中国的优秀影视作品更好地推广至世界,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电影《流浪地球2》的英译字幕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生态翻译学在字幕翻译中的指导意义,达到宣传、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硬新闻翻译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翻译学提倡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移植过程需要译者发挥主导作用,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目的适应性地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各个层次上做到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对源语信息转换.生态翻译学把新闻翻译研究带入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为英语硬新闻汉译研究向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多维转换,特别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和转换。在翻译公示语过程中译者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避免翻译失误,提高翻译质量,以实现有效对外交流与沟通的目的,为广大的译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向海外大力输送富含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电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出色的电影字幕翻译也为各国观众搭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影片《我和我的父辈》的英译字幕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生态翻译学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以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赵丽杰 《海外英语》2011,(15):170-171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胡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尽量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上实现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成功的译文。该文意图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外宣翻译指的是旅游文本材料的翻译,能否得当地翻译外宣材料不仅有利于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从而较强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鉴于中外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语言、文化、交际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障碍?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信息,传播中国文化?这将是本文作者集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借助于常用的翻译技巧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转换",并对其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柯 《文教资料》2020,(6):13-15
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影视字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对外来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对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中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影视字幕中的指导作用,为影视字幕的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与唐诗、元曲一样,都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代表。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情感。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不同维度对林语堂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翻译探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国诗词外译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译者主体性为核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探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文字材料英译的适应性与有效性。研究发现,语言维度的规范性、文化维度的可接受性、交际维度的实效性是茶文化英译的重要基础。本文由此提出,生态翻译学对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0.
西方影视作品在我国盛行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字幕翻译。近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开始走出国门,在外传播的过程中,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还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整合。本文以以美版《甄嬛传》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角度看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