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要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辨析词义,一是使用词语。这二者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做不到前者,后者则无从谈起。 “辨析词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它主要有:第一,一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了该词的固定义项。比如,“原”这个词的义项就有:①最初的;开始的。②原来;原本。③没加工的。④原谅。 ⑤宽广  相似文献   

2.
(1)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前者是说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胫,小腿)。后者是说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或形容消息、言论传布迅速。二者都有传布迅速之意,但前者强调消息未公开,后者除消息、言论传布迅速外,还有物品突然消失之意。  相似文献   

3.
一、作文与写作我们教的是作文而不是写作。从本质上说,虽然都是写文章,但对二者的要求是有较大区别的。前者主要是再现,能够把客观情况和心中的那点意思写清楚就可以了;后者主要是表现,一是写“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二是写通过想象、夸张,编纂情事,表现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前者侧重摹写,后者侧重创作。前者是学生学习的事,后者是作家从事的事。如果我们用写作的标准去苛求学生,我们的手下永远不会出现佳作,当然也就永远出不了文学家。即使学生原本是文学家的材料,也会被我们教师所扼杀。学生如果达到了写作的境地,还要我们…  相似文献   

4.
1.必须必需都有“一定要”的意思。但二者在用法和词义上差别较大。前者只作副词状语,有较强的祈使命令色彩。例如:①你必须去。②你必须今天完成。后者则作动词或名词,充当定语或宾语,表示“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例如:③必需的生存本能。④这是我们必需的。2.淡泊淡薄形容词。都有“不深不浓、没有兴趣”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所指的对象不同。前者只指名利,如“生性淡泊”、“淡泊明志”。后者则包括兴趣、感情、印象、密度等,范围较广。例如:①他对围棋的兴趣淡薄了。②他们二人的感情逐渐淡薄了。③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段关于基础和能力问题的对话。学生问:我发现教过我们的几任语文老师都一样,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问题上,一会儿说前者重要,一会儿说后者重要,叫人无所适从。您说究竟什么重要呢?笔者答:这个问题既好答又难答。说它好答是因为只需要答之以“都重要”三个字;说难答是因为你可能误解了老师的意思,才会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有个怎样正确理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和中国古代“诗言志“学说,作为中西文论中两种奠基性学说,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二者都对艺术起源有深刻的昭示.前者强调“再现“,后者侧重于“表现“.但二者对后世民族文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生都喜欢说话幽默的教师和语言幽默的文章。“幽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有趣可笑”,一是“意味深长”,这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往往会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说过:“幽默不同于滑稽,也不同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我感到幽默来源于对世事之洞达……”我看这话里边,就有幽默要“意味深长”的意思。从教学的角度讲,我们注意说话幽默,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下面,就如何使幽默语言“意味深长”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词语辨析     
一、Look for、find的区别Look for、find都有“寻找”的意思。但二者在用法上都有区别:前者主要强调动作,后者主要强调结果。例:Melissa looked for a job everywhere in the town,andfound one in a computer company. 梅利莎在城镇到处找工作,最后终于在一家电脑公司找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常把一些容易打混的数学语言胡乱使用。现举数例如下:1.“单位名称”说成“名数”。譬如在应用题教学时,不少教师喜欢这样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写名数。”意思是“单位名称”不要漏写,如“3元”不要漏写成“3”。这样,就把单位名称”与“名数”混为一谈了。2.“整除”与“除尽”不加区别。例如不少教师把“10÷4”说成“10能被4除尽”,把“10÷2”也只说成“10能被2除尽”。其实,“10÷2”以说成“10能被2整除”为好。虽然前者并无错误,但后者更精确、更规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入世”也成为人们的流行语。但此“入世”与现代汉语中已有的“入世”一词完全不同:前者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动宾短语的简称,“入”是“加入”的意思,“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意思;后者原来就是一个词,意思是“投身到社会里”,如,入世未深。  相似文献   

11.
13.启用起用动词。都表示使用或重新使用。但二者所指对象不同。前者指物,包括某种方案、机关印信、建筑物等。如“办公楼已启用”。后者指人,表示重新任用已离职或本来不在职的人员。如“起用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14.权利权力名词。都有“支配的力量”的意思。区别  相似文献   

12.
陈刚 《政治课教学》2012,(12):52-54
近日,读了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的《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一文,感受颇深。文中阐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建筑学”方法与“生物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生物学”与“建筑学”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生成”,后者重“塑造”;前者强调由内而外的构建,后者强调由外而内的制造。其实,我们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也有一种类似说法:“白板说”和“玉石说”。“白板说”来自西方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当一个人出生后,心灵和思想就像一张白板或白纸,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就相当于在白纸上描画各种图案,而这些图案就形成了人的观念和知识。而“玉石说”则来自我国的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观点有相同的地方,都认为人的成长会受到来自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是,“白板说”中的白纸或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所有的痕迹是由外力经过后天机械地加工而成;而“玉石说”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潜能的发挥其实就是根据其天然品质的条件,不断琢磨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这两条成语中的“五、六、十”都表示“多”,不指具体数字。它们都有色彩繁多、各色各样之义。但后者还含有光彩之义,多有赞美之情。如:①各种色彩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②这时的队伍,已经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走。2.天花乱坠娓娓动听这两条成语都有说得很好听的意思。但前者形容说话十分动听,却  相似文献   

14.
去了一趟柬埔寨和泰国。前者一直都被后者欺凌,一受欺负就是好多年,翻不了身,直到某一年,柬埔寨人在一个地方大败泰国人,打一场胜仗不容易,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暹粒”以示纪念——在高棉语里,“粒”有征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中,同源宾语(TheCognateObject)是指在语义功能上重复动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的其语;其语用功能是加强动作的意义。同源实语通常出修饰成分和名词中心词组成。从表层结构来看,修饰语起定语作用;但究其深层结构,它常与名词中心词一起作状语修饰动词。试比较下列两句:HelaughedamerryLaugh和HeLaughedmerrily.前者中“amerryMaugh”修饰动词,后者仅用副词merrily作状语。尽管二者的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语义却是相同的,都表达“他愉快地笑了”这一意思。但从修辞学角度来说,前者更为牛动和强调。同源实语多用于正式文体里,显得工整端庄,…  相似文献   

16.
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都有善于说话、口才好的意思。前者表示“善于讲话,长于言辩”,多含褒义。如:“在辩论会上,他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赢得了阵阵掌声。”后者指很会说话,有时含贬义。如:“就凭她那能说会道的劲儿,死人都能说话了。”  相似文献   

17.
陈江华 《语文知识》2006,(12):24-24
许多人会认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围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后者指我国各地。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语文教材教法”的“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教学法者,教学法则之谓也;另一种认为教学法者,教学方法之谓也。前者侧重于理论性一面,后者侧重于实践性一面,其实,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语教课教材的内容讲法则居多,对具体的教学方法介绍很少,因此,有必要作些补充。在介绍时,还要考虑到语教课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师学生这个具体的教学对象等等。我以为尤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一、点与面。学生对教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自然是“多多益善”,这“多”包括了全面和具体两重意思,但因课时有限,二者又有矛盾。这就要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比如识字教学,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成语“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只有一字之差,其中“长”和“远”意思又比较接近,人们往往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把“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混为一谈,认为意思接近,可以互换。其实不然,“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是不一样的,前者形容人的精神品德永存,后者形容路途坎坷遥远。  相似文献   

20.
一、从应用范围上去辨析如“通顺”与“通畅”,都有“无阻碍”的意思,但应用范围不同。前者多用于文章,如“文理通顺”。而后者多用于交通方面,如“道路通畅”。即便有时用于文章,也专指文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