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认为: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蹬冰结束瞬间膝角在149.9°±6.63°~158.4°±4.83°之间。由此推测,Clap式冰刀与传统冰刀在下肢蹬伸技术动作上的差异并不是由膝关节所引起,可能与踝关节和髋关节蹬伸技术动作的改变有更大的关联性;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依此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原有速滑优势项目短距离的水平,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创造优异成绩,运用运动技术生物力学诊断的方法,对世界和我国高水平选手的直道支撑腿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际优秀选手与我国优秀选手存在的主要技术差异是:国际优秀选手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降低造成臀部位置下降,延长了蹬冰距离;我国优秀选手蹬冰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保持不变,没有延长蹬冰距离。同时也发现了薛瑞红的技术优势:她在非蹬冰内刃滑行时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下降,增大了转化为蹬冰腿时膝关节的伸展角度。  相似文献   

3.
运用三维摄像DLT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时间比例不合理,自由滑行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偏长,降低了蹬冰频率,影响蹬冰效果;运动员大腿带动小腿蹬冰动作不明显,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应加大髋关节的蹬伸幅度,这样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提高蹬冰效果;在整个蹬冰过程中单支撑蹬冰阶段膝关节伸展幅度过小,造成消极蹬冰,影响肌力发挥。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DLT摄像法,对国内两名优秀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自由滑行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偏长,降低了蹬冰频率;大腿带动小腿蹬冰动作不明显,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加大髋关节的蹬伸幅度,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提高蹬冰效果;在整个蹬冰过程中髋、膝关节起主要作用,单支撑蹬冰阶段膝关节伸展幅度过小,将造成消极蹬冰,影响肌力发挥;自由滑阶段较大的膝角导致压膝幅度增大,压膝幅度越大,压膝时间越长,对蹬冰效果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力学方法,从三维角度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王曼利1000 m滑行的弯道1个复步蹬冰动作研究后认为:王曼利左右腿支撑时间各个阶段存在一定的节律性,有利于弯道滑行速度的稳定.但左腿起蹬时刻要略晚于世界优秀选手的平均值,而左右单步动作频率都要高于世界优秀选手的平均值,说明是通过加快动作频率来达到提高步速的.蹬冰起始时刻膝关节角度较低,有利于增大蹬冰距离,而蹬冰的展膝程度中,膝、踝关节蹬冰角度没有充分伸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87年中日速滑对抗赛男子1500米的中国运动员11人次为研究对象,在比赛条件下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直道滑行一个完整复步的技术动作。采用ST—87型影片解析仪进行定量解析,从步长、步频的关系上对我国速滑选手的直道滑行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与苏联优秀速滑选手的相应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途中滑跑阶段,我国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及其构成与苏联运动员相比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原因:1、单支撑蹬冰阶段蹬冰用力方式过于突然,蹬冰时机偏晚;2、自由滑进阶段浮腿收腿路线长,收摆方式不正确;3、下刀时冰刀外扭角偏大。这些都是影响我国选手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维定点摄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500米的起跑动作进行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女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起跑阶段前三步每一步所用时间均稍长于世界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平均用时,建议加强运动员启动反应速度训练;我国男女运动员在起跑阶段躯干倾角和蹬冰腿膝关节角均偏大,建议运动员应保持较低的姿势.以减小阻力;我国优秀短道选手的蹬冰角度和最大展膝、展髋角速度均偏小,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强冰刀对蹬冰角度的控制及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短跑道速度滑冰中,弯道路程占总路程的一半,因此,弯道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为研究弯道技术,采用影像测量方法对九冬会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的弯道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测试数据看,女子运动员在11.33 m/s以上,男子运动员在11.88 m/s以上;从曲线图看,男女运动员的同侧髋、膝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相似,这表明同侧腿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相同,支撑腿髋、膝动作协调,摆动腿髋、膝动作协调,蹬冰腿髋、膝角同时发力。对比以前测试的一些短道弯道速滑动作图表,可知,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具有同侧关节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高度相似的特点,此现象揭示了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动作结构特点。此外,单支撑阶段速度上升,而双支撑阶段速度下降,可能表明单支撑蹬冰比双支撑蹬冰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女子花样滑冰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艾利尔软件,通过对200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我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提高起跳技术、腿部蹬伸力量和爆发力,使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10.
速滑运动员男子500m出弯道技术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男子速滑500m运动员出弯道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男子速滑500m运动员在出弯道阶段左右腿蹬冰有较大的差异;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出弯道阶段身体重心偏高,膝关节角度偏大;在双支撑转向单支撑阶段髋膝关节主动用力不够,爆发式蹬冰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对蹬冰加速理论的质疑点看克莱普冰刀的设计构想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从对蹬冰加速理论的质疑点角度,探讨了克莱普冰刀的设计构想。结果表明,克莱普冰刀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是延长了蹬冰时间、提高了踩关节的灵活性、加大了蹬冰腿膝关节的伸展范围、保持了城关节的平稳移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重心沿滑行方向上的前移作用。它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加速理论中,只有在与滑行方向水平面内相垂直的蹬冰力才对加速起贡献作用的传统认识,暗示出在滑行方向上切向和法向速度均对重心的加速起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速度滑冰中,成绩与运动员每次蹬冰所产生的功量和蹬冰的频率乘积有关。运动员每次蹬冰所做的功取决于与滑行方向垂直的蹬冰力的分力。通过对三个受过训练的速滑运动员测试,测定他们在不同速度时的蹬冰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速度时,最大的蹬冰力与平均蹬冰力并不改变。而且速度越大,蹬冰时间越短。由此可见,速滑运动员并不是通过改变蹬冰力的大小,而是通过改变蹬冰时间来调节速度。蹬冰力——时间曲线的图形形状取决于蹬冰技术,并且直道滑行与弯道滑行的曲线形状也有区别。速度滑冰的成绩与运动员用于克服空气和冰面摩擦阻力的外功P。密切相关(Ingen Schenau)。外功P。等于每次蹬冰  相似文献   

13.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弯道滑行姿势的角度,以我国优秀运动员为样本,分析其目前的身体滑行姿势和蹬冰姿势的动态变化状态,进而比较传统式冰鞋与新式冰鞋在蹬冰过程中下肢的变化特点,为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三维摄像收集了国家速滑队优秀运动员的数据和资料,对直道滑行中的滑跑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分别从不同的滑行距离关节角度的变化、质心横向位移、蹬伸幅度和蹬冰角的变化角度等方面阐述了我国选手的技术现状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运用运动力学方法,从解剖学角度对滑行姿势中踝关节最小角度范围进行分析。认为较小的踝关节角度有利于提高蹬冰效果、增大滑行水平速度;并实际分析当前运动员踝角过大的成因,提出具体解决办法,为运动员及教练员重视踝角在滑行技术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速度滑冰实效性动力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跟踪测力系统,对我国速滑优秀女运动员的直、弯道滑行技术进行现场测试,归纳出单峰、双峰和无明显峰三大类型蹬冰力曲线;剖析了直、弯道滑行技术动作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建议我国应用以发展动态蹬冰力量为主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 ,对技术动作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方法从三维角度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研究 ,认为 :步长间滑步长度和滑步宽度的组合应遵循 3.6∶1的原则 ;蹬冰过程中人体重心的纵向位移幅度明显大于横向 ,并非传统认识中的横向移动幅度大于纵向 ;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 ,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 ;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 ,并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蹬冰式滑行技术在滑雪运动中大受欢迎.塑料雪板和蹬冰式滑行新技术的应用,使滑雪运动出现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头几年蹬冰式滑行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可是,1982年在挪威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优秀滑雪选手部分地采用了半蹬冰式滑行技术,结果超过了苏联选手.近年来,特别是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然后是1985年世界锦标赛和1986年世界杯的决赛,国外的一些优秀选手大量地采用了蹬冰式滑行技术,我国运动员的成绩被挤到了第二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8名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普遍存在最后用力的时间过长、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偏大、用力时膝关节蹬伸不充分的、提前对右肩加速、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家琪 《体育科学》2005,25(4):51-57
运用标准的三维摄像DL T法测量和录像解析的方法,以参加2 0 0 2年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哈尔滨站)的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5 0 0 m比赛疾跑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1 )运动员在疾跑阶段髋、膝关节角速度变化受浮腿收摆影响较大,髋关节快速蹬伸的能力较弱;2 )运动员在疾跑阶段普遍髋、膝关节同时在蹬冰结束瞬间达最大值,而踝关节达最大值的时间相对滞后约0 .0 7s±0 .0 1 s,主要原因在于踝关节在蹬冰结束末期爆发式蹬冰速度力量较大;3 )运动员疾跑前四步步频差异不显著,步幅、着冰角和蹬冰角的大小对5 0 0 m比赛的疾跑速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