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每次在《贵州新闻出版》杂志发了稿子,都能及时收到稿酬和样刊,令人十分高兴。而最近收到该刊的一张汇款单,更令人感动不已。这次稿酬不过比平时稍晚寄了半个月,而且又是因为过年,可责任编辑却很不安,在汇款单上留下一则附言:“由于春节前工作忙,邮局寄钱的人较多,没时间排队,故稿费寄迟,望谅。”  相似文献   

2.
一天中午,忽然收到邮局送来一张汇款单,附言栏盖着胶木方印:“此款付1988年7月2日一版稿酬”,我方始知我的拙作已变成铅字。欣喜之余,又有些儿惆怅之情……。人常说:“弄文的是愚人的事业”。李商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是例证。事业心  相似文献   

3.
10年前,我这个毕业于通信学院的通信兵,被单位领导“硬逼着”做了兼职新闻干事。没办法,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于是,业余时间我关起房门读书、看报、想句子、定段落,写了抹、抹了写,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用才知道的“五要素”套上去,跟着报刊去临摹,抄入方格中,累了个不亦乐乎。不多日,自己的大名竟多次铅印在报刊上,随后又收到一张张汇款单,真乃名利双收,当时我还真高兴过一阵子。知我者莫过妻,她不相信我有这方面的才能,当我喜形于色时她就“挖苦”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臭美啥!”我依然…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间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6.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8.
每当想到稿酬二字,就有点心跳、赧颜。一是因为过去已有人写过这类文章,不便再提及。二是一谈稿酬,便会有人斥之为“小气”、“斤斤计较”,让人难以启齿。但笔者又觉得,抛开个人得失,对于稿酬这在喉的“鱼鲠”,还是有必要一吐为快。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从事给各新闻单位写稿的“对外报道”工作已近五年了。这段时间,曾给不少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过几百篇消息、通讯。这些新闻单位对于寄稿酬,大多是比较负责任的。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史话     
我国的报刊,创办伊始,并无稿约,亦无稿酬。不但没有稿酬,文人雅士,投稿报刊,还被视为广告,须支付费用。稿酬制度始于何时?郑逸梅在《从首订稿约谈到王蕴章》中称始于上海的《小说月报》。然我于更早的广东《岭东日报》中,看到一则“本馆广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刊对作者的稿酬本应按时寄发,不该由作者投书索要,但实际上不少作者却为索稿酬而犯愁。一愁向报刊社要稿酬,为几块钱羞于启齿。二愁探询稿酬的信函往往是石沉大海。一般说来,作者要求不高,只要报刊对探询稿酬有个回音,即使不予稿酬,作者也会心满意足了。然而这种以不答应万问的办法来对待作者是作者最愁不过的事了。奇怪的是,这种情况还多发生在某些较有名的大报刊社。笔者87年一篇小稿“转摘文章中的地名要核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不少报刊社在寄发稿费时,汇款单留言处都空着,有些尽管也写有“某月某日”的字样,但采用的是哪篇稿子却未注明。而这些报刊社又不寄样报样刊,作者收到汇款单后颇为纳闷。 笔者发现许多大报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汇款单上不仅清楚地注明“您的题为××的文章刊在本报×月×日×版”,还客气地标明“欢迎继续赐稿,谢谢!”等字样,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亲切有加。 基层作者和通讯员,正常发出去的稿子并非一件两件。拿到稿酬,不知用的是哪篇稿,这既不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又对以后投稿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殷切希望有关报刊社分…  相似文献   

12.
别再让作者“讨”稿酬楼宇然记得10年前笔者在经济参考报上看到一篇题为《累着写稿子,跪着讨稿酬》的文章,说的事情在标题已和盘托出。这种感受笔者也常有。去年一年,我这个通讯员在“老有所为”的驱使下,在各报刊发表稿件达380篇之多,自觉爬格子是一件挺快乐的...  相似文献   

13.
阿梁 《新闻三昧》2001,(7):36-36
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作者享有的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使用权和获报酬权”等多项权利。稿件被报纸刊物采用后,报刊编辑部应主动按规定标准给作者支付稿酬,这个“获得报酬权”本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事。然而,这几年,“讨稿酬”却成了撰稿族一个十分尴尬的话题。从众多撰稿族的反映和投诉情况来看,时下报刊在对待作者获得报酬权的问题上,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曰“正常型”或叫“传统型”。目前多数报纸刊物能一如既往对待作者的合法权益,及时按规定标准向作者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上赵鉴写的“忧愤”,读后勾起我的同情和不快! 时下,“取消”稿酬的何止赵公点名的两三家?我及周围的一些通讯员朋友每年都有10多家报刊不发稿酬的“欠帐”。恕我直言。付稿酬做得较好的是期刊和电台,报纸次之,漏寄或干脆不发的亦大多数是报纸。给作者付稿酬,是国家的政策规定,又不是用稿单位的恩赐。作品被采用,理应及时发稿酬,这是不难做到的。对待付稿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出版单位的工作作风。我认识一位电台编辑,她说每个月总编、主任都提醒大家及时给作者付稿酬。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5.
庄严 《新闻世界》2005,(2):46-47
2004年12月8日上午,一张来自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金额为400元的汇款单递交到了西昌学院一名叫李欣媛的大一女生的手中。看着这张普通的汇款单,这名女大学生顿时激动得泪水潸然:自从自己的父母和哥哥被捕入狱后,检察院的女检察官杨平一直不停地无私资助她,她才得以顺利念完高中,进入神圣的大学殿堂……  相似文献   

16.
许多地摊小报、流行杂志都热衷于刊载桃色新闻,以此作为吸引读者、扩大印数、拉住广告客户从而确保滚滚财源的当家法宝。他们为绯闻稿件的作者开出的稿酬价码,自然远比其他稿件高得多,也算是“论功行赏”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市场广阔、“钱”景良好,有报刊“征稿”一呼,执笔打造绯闻稿的写手立即四方响应,纷纷摆出“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之势,一时间“流言蜚语舞‘春’风,纸面‘桃’花相映红”,好不热闹,煞是撩人。于是失实报道便成了家常便饭。例如前不久在多家报刊露脸的“特稿”《局长夫妻联手导演“借子生子”》…  相似文献   

17.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18.
我不懂收藏.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从我手中溜走.有时会感觉非常遗憾。但有一片小纸我至今珍藏.它就是11年前上海新民晚报《漫画世界》转寄给我的一张汇款单复印件。我之所以把这张不起眼的小纸保留至今.是因为它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稿酬放开如何?在报刊出版发行形式已推向市场的今天应当将稿酬的价格放开,采取自购、自产、自销的形式。如果不是这样,把进货(稿件)的价格卡在一条线上,人家凭什么竟买优质稿件?弄不来优质稿件,怎么与讨手在市场上竞争?因此,放开稿酬,是报刊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那是前年5月初的一天,长春机车工人报记者小孙拿来一张汇款单对我说,我们厂有个好新闻,一个署名“党义”的入每月都给一位生活困难的老工人寄钱。我觉得机不可失。马上就去了机车工厂,找到了受“党义”资助的老工人郭希有和其他一些了解情况的人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