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2.
陈英 《中国广播》2005,(10):66-67
每晚十一点.高原夜空便会准时回荡起一个温婉动人的声音,她用亲切的话语与善感的心灵抚平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心灵,高原的夜市从此不再寂寞。她——就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今夜有约》的主持人文心。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上市仅仅一个月,香港著名言情女作家张小娴新书《谢谢你离开我》就以70万销量创下2013年中国大陆图书市场新奇迹,不但延续了其二十年来图书畅销的神话,还以其优美、温婉的文字掀起一股新的治愈风潮。她对人性的洞察,使她开创了一种既温柔又犀利的爱情文学。每一字句都打到心坎,让数以千万的读者得到疗愈,而我们也能从她的作品豁然明白,爱情的得失从来就不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5.
姜卫红 《传媒》2001,(5):46-48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君,有一种脱俗的美丽和特别的书卷气质。在2001年初,她推出了自己的新的贺岁书《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这是她的第三本贺岁书。在1998年、1999年,她已经连续推出了《英雄辈出》和《现在:与十二位媒介人的对话》这两本贺岁书,而她由中央电视台著名的媒介人、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8,(3)
美丽的使者时代的歌手——我读《文汇报·笔会》文/郭平安如果你阅读《文汇报·笔会》,时间不长你就会对她产生一个很好的印象。你会认识到她好像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把美传播给了你,使你得到心情愉快。你还会认识到她是一位时代的歌手,她歌唱善者,歌唱强者,歌唱伟大...  相似文献   

7.
妻子为我报函授当捧读去年8月22日刊有自己稿子的《解放军报》时,我激动的泪水顿时盈满眼眶,高兴之余我急忙操起电话,告诉远在河南老家的妻子。因为是她为我报了去年的军报新闻函授,使我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才得以在军报上露脸。3年前经人介绍和她相识,那时她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而我远在北方军营,相隔数千里,俩人只能靠书信寄托相思之情。据妻回忆,她曾有一个月接连收到我写给她的8封信,并且信中言语一次比一次升温,使得与她同室的姐妹羡慕得很。当她听说我在部队当报道员时常有稿件见诸报端时,便流露出爱慕之意,执…  相似文献   

8.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9.
初识《新闻与成才》是在1992年。一次我去文书屋子发现了她,觉着好奇,便信手打开,杂志里的内容一下子将我吸引了。这本引导初学者走向成功之路的通俗易懂的刊物使我爱不释手,文书见此情景,便鼓励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从这之后,我便每月按时收到一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认真地将自己喜爱的文章阅读一遍,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之训练紧张,慢慢地这位无言的“老师”被闲置一边,再也没有向她请教。转眼3年过去了,我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继续留队服役。今年开春,军里办基层报道员培训班,营甲得知我以前学过军报新闻函授,便让我前去参…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感谢郑北之所以身在军旅,才能以独有的情感,渲泄一种诗意的辉煌;之所以身在军旅,才能以豪迈的气概,任思绪恣意飞翔。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用笔记下了新兵连时那段真实的感受,当时纯粹是一种热血沸腾而已,并没把她当成回事,然而,几天后,她居然登在了报纸上。现在看起来,那算不了什么,只是一个新兵蛋子的瞎胡闹而已。就是这个“瞎胡闹”,才突然让我感悟到军旅写作的价值,才一直牵引我又接连发表了当兵时的《美丽无比》和退伍时的《兵歌》。在新闻这块园地跋涉之初,我最早接触的老师就是(新闻与成才),那是1993年12月份,机关…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是国防科工委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某部的干部。去年7月在西安车站候车,看到几位青年农民一块儿翻看一本杂志。我有点好奇。便凑上去看了两眼。才知道是本《新闻知识》杂志。无聊之际便借过来翻了翻.可谁知越翻越有味,有点舍不得还给人家了。回到部队后,我就给《新闻知识》编辑部寄了六元钱,结果顺顺当当地订到了1987年的刊物。今年元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3.
眼前的敬一丹太普通了,普通得她走进人群你便很难再发现她。齐肩短发,黑色圆领毛衣,一件浅蓝色短风衣,和千百万中国妇女一样的装束。只是当我看到她那双睿智、沉稳、机敏的眼睛时,才把她与中央电视台黄金节目《焦点访谈》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焦点访谈》太火爆的缘故,才使得更多  相似文献   

14.
当暮色渐蓝,我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了充满温馨和谐的家。随便翻一翻自己编辑的几本书,那封面设计新颖独特的诗集——《第三根琴弦》便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随着三弦琴奏出的美妙旋律,又一次认真地读起了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的集子。实际上,我很早以前就读过她的诗集,那是她的第一本诗集——《当暮色渐蓝》,我很喜欢她的诗,她的很多诗是令人回味的。随着《当暮色渐蓝》  相似文献   

15.
初识潘岱予,是在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看到她拿着小本,认真地记录每一个新颖的造型设计时,我不禁有些纳闷,一个已经有些名气的设计家,还象小青年一样勤奋地收集构图资料,有这种必要吗?当我看到一本本美丽的装帧设计从她手中流出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她所付出努力的价值。作为中国工人出版社的装帧设计师,她每年要承担几十  相似文献   

16.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17.
袁舒舒 《出版参考》2009,(17):26-26
印象中第一次听到安意如的名字,是从报社里一个编辑的口中提及的。当时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这个女孩子声名鹊起,对于覆盖在她周身的光环只让我对她有一层模糊的概念,古典女子,心思温婉细腻,热爱诗词赏析。  相似文献   

18.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9.
以前没有发现小桥下边的池水里是养着莲花的,一次不经意地往下一瞥,便惊现了那种美丽,莲花盛开的美丽,素洁、淡雅而又精致美好。只在刹那间,清新和欢愉便填满了我所有的感觉细胞。原来,美也是可以分类的?一种可以愉悦你的眼睛,而另一种却能够直击你的心灵,这才是真正的美。遐想之余,不由得感叹于这个小小的池水里竞也可以开出如此美丽耀眼的莲花,也感叹于自己的愚钝,因为这条路着实也走过几回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环顾一下,把美丽踩在脚下,而自己却浑然未觉。  相似文献   

20.
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写出思想容量尽可能大的报道,时代,向新闻界提出的这一要求,正在通过不断评选的好新闻、短新闻、目击性新闻、深度报道等等活动,公开亮明旗帜。我便是在这种大气候和职业小氛围的夹击、驱动下,去耕去作,不断总结得失。从事新闻工作,整整10年,写稿、编稿不算少,好稿不多,写出匠心、见出长进的报道更是凤毛麟角。可是人物特写《道不出的境界——董义娥印象》,这篇文字不长,约一千余字的没有获奖作品,却也道出了我干新闻追求的一种境界:不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